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推动大湾区文体产业协同发展将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21全国两会提案议案施诗 2021-03-06 22:34

霍启刚提出,有必要以协同发展文化体育产业为突破口,更好完善便利港澳文体企业和从业人员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连续第五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从2017年的“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到2021年“扎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三地正携手推动大湾区的发展。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继续乘风破浪?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带来了“关于大力推进港澳文体企业及从业人员在内地发展、助力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霍启刚团队供图)

霍启刚提出,有必要以协同发展文化体育产业为突破口,更好完善便利港澳文体企业和从业人员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

霍启刚认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既可有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可支持港澳特区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化大湾区文化体育的交流合作,统筹推进大湾区文化体育产业协调发展,高质量建设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霍启刚还认为,大湾区文化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也将增强港澳居民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繁荣发展大湾区文化体育产业,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休闲湾区。

大湾区文体产业应协同发展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9000美元至10000美元时,人们消费方式会逐渐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此时文化体育产业将快速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属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2019年整体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构建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作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部分。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近年大湾区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值规模、从业人数呈上升趋势。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2018年大湾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规模达54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占大湾区整体GDP的4.97%,10年间增长超过一倍。

不过,整体来看,大湾区文化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不少挑战。因此,今年全国“两会”,霍启刚带来了“关于大力推进港澳文体企业及从业人员在内地发展、助力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提案。

霍启刚指出,现时港澳文体企业和从业人员进入内地发展仍面临五大问题:文体专业资格互认机制不够成熟;缺乏大湾区层面的文体产业合作平台;港澳文体从业人员工资薪酬待遇保障不足;港澳文体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与内地市场需求有一定差异;港澳文体从业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

因此,霍启刚表示,选择以协同发展文化体育产业为突破口,将更好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文体企业和从业人员进入内地发展,形成粤港澳文体产业协同发展“1+1+1>3”的整体效益,从而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

六大建议推动大湾区文体产业一体化

为了更好推动港澳居民便利从事文体产业,需要健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和优化文体产业发展,推动大湾区文体产业一体化,让文体产业成为“双循环”的重要部分。

对此,霍启刚提出六方面的对策建议。

第一,健全从事文体服务业的专业资格互认制度。专业资格互认是实现粤港澳文体专业人才跨境双向流动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厘清文体专业资格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水平,制定系统标准化的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及配套措施,如允许港澳地区文体从业人员经培训考核后到内地城市提供相关服务,或大力推动出入境口岸联检制度,便利文体产业从事人员在大湾区服务,消弭港澳文体人才跨境流动的制度壁垒,提高港澳地区文体产业人才认证的开放性、专门性与针对性。

第二,建立统一运转有效的文体产业合作平台。一是,平台应由文体机构负责运营,鼓励各地文化与体育院校及有关社会团体与港澳文化体育团体合作发展,汇聚利用粤港澳三地丰富的文化体育资源。二是,该平台应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资讯网,推进文体产业服务机构的数字化共建共享,方便港澳文体从业人员获得相关信息资源。三是,该平台可借鉴英国推动文创产业的资金机制,创新政府财税资金的引导资助方式方法,以引导创意创造价值为目标,逐步形成“政府引导资金+风险投资资金+企业自有资金”的多元产业资本发展机制,来推动文体企业发展,为创业从业人员提供充足资金。

第三,完善文化体育产业服务体系。一是,建设粤港澳文体机构内地后勤服务基地,为港澳文体行业及从业人员提供场地服务、技术支持或志愿服务,便利港澳文化体育院校或团体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跨境工作。二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政府的文体部门或相关下属事业单位,设置专门岗位,招聘来自港澳地区的文体从业人员,实现港澳文体人员就业的多元化发展,并为北上的港澳青年进行专门性的对接服务。

第四,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体人才培养。一是,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文体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例如在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各类体育人才的培养和进修;在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涉及港澳作品创作项目、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允许符合条件的港澳文化机构和文化创意工作者直接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二是,丰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的文体交流培训计划,如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体育院校、社会团体为依托,开展交流实习、专业培训、项目参与等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体人才的双向交流培养。

第五,推进以文化体育产业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应完善港澳人才有关体育产品及文化创意设计的知识产权的政策法规,保护他们的创造发明、产品设计、创作成果。对港澳青年文体创业团队或个人获得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符合条件的应享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补贴。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是为港澳文体从事人员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内容体现,须推进内地与港澳诉讼规则互鉴互通,推动粤港澳仲裁规则深度对接与更新,帮助港澳青年在内地解决商业纠纷。

第六,全面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文体产业的品牌化建设工程。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出并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体育盛事以及文化创意设计国际大赛,发展高端化、品牌化的文体产业及其项目产品,以“办好一场赛事,搞活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从而推动大湾区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尤其在体育产业发展上,须有效利用粤港澳三地的多功能综合性体育场地及公共空间,支持大湾区举办更多世界性大型体育活动,推动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带动粤港澳三地文体产业项目及从业人员发展。

(作者:施诗 编辑:陈庆梅)

施诗

海外版记者

长期关注美国政经动态和在华外资企业的发展情况,追踪娱乐、体育、医药、文旅等领域的最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