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对话|马平川律师:知识更新慢、有消费能力 老年人更易掉入保健品营销陷阱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叶碧华,实习生,徐千雅 广州报道
2021-03-15 22:30

面对保健品消费纠纷,如何合法有效维权?

“保健品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心理而存在的。”3月15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21新健康研究院举行的315行业对话直销保健品专场活动上,广东环宇京茂律师事务所马平川律师就保健品消费纠纷维权,分享了他的看法和建议。

据其介绍,在其代理的一单与保健品相关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批发大量钙片、维生素C等单价10元之内的普通保健品,将其包装为延年益寿或对各种疾病有特殊疗效的产品。而且,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嫌疑人使用特定的话术和精神施压,以5000~6000元的单价将“保健品”销售至全国十几个省市。

“该案件涉及的人数多地域广,保健品进出货之间价差极大,给社会造成较为恶劣的影响,同时也是保健品纠纷中常见的情形。”马平川说,根据他这些年的观察,保健品纠纷案件的大部分受害人均为老年人,对于老年人是否更容易落入保健品营销套路的问题,他认为,造成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保健品大多是针对老年群体。

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是保健品重要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老年人知识更新相对较慢,对营销套路的警惕性更弱。“而且老年人有一定的积蓄,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往往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盯上的目标。”马平川表示。

在他看来,直销保健品相关问题的首要核心在于直销企业的经营合法性,是否侵犯了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为了做好直销保健品诈骗的预防,马平川特别提出,在进行直销保健品的消费之前,消费者首先需要明确保健品和直销的概念。

保健品在法律定义上被称作“保健食品”,是通俗意义上的食品,受食品安全管理法的管理,只适用于特定人群,不以治疗疾病为前提。而直销是一种有别于非法传销的合法销售行为,企业只有在得到直销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开展合法的直销经营活动。

目前商务部公布的具备直销资质的企业共有90家,其中75家从事保健食品销售的相关业务。“一些没有直销牌照的企业所谓的厂家直销,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直销。”马平川表示。

与此同时,在消费过程中,留意关键产品信息和企业信息,能够有效地避免受到保健品诈骗对合法权益的侵害。马平川进一步指出,选购正当渠道的合法保健品是重中之重。合法保健品包装上都有“蓝色保健食品”(俗称“蓝帽子”)的标志,其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也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进行查询。

此外,产品价格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一般保健品的成分并不罕见,价格大多几十到几百不等。一旦保健品单价上千或上万,那么就意味着它的成本大部分都被用于营销。

马律师最后还提醒消费者,如果对所购买的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有质疑,或发现存在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可以拨打12315要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介入维权;若一旦出现涉嫌诈骗、非法传销等行为,需要及时拨打110报案,“既是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也可以保护其他老年朋友,避免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马平川说。

(作者:叶碧华,实习生,徐千雅 编辑:徐旭)

叶碧华

产经版记者

长期关注快消、家电、智能制造等领域。邮箱:yebh@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