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详解“新型电力系统”:有何特征?将带来哪些挑战和投资机遇?

21低碳王帆 2021-03-23 13:42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将发生革命性改变。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年会已经结束,今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其中,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电工委员会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在其中一场讨论会中详解了“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有何特征,将带来哪些挑战及机遇。

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时专门指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相比于此前“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提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更进一步地强调了新能源的主体性。

据介绍,舒印彪长期从事电网调度运营、三峡输电系统研发、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研发和输变电技术标准国际化等工作,在电网发展规划、新能源发展国际化运营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新型电力系统四大特征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要一条即是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舒印彪在演讲中指出,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2019年中国碳排放总量113亿吨,能源领域碳排放量98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7%,其中电力行业碳排放42亿吨,占全国总量的37%。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行业任务最重、责任最大,将承担主力军作用。

他继而指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将发生革命性改变。按照“双碳”目标,基于中国能源禀赋,我们对未来40年的能源转型进行推演,预计到206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83%,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由目前的8%提高到60%以上。

舒印彪指出,过去一百多年来,电力系统已经形成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技术体系,在规划运行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具有成熟的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保障了可靠的电力供应。而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给电力系统平衡调节和灵活运行带来重大挑战,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广泛接入,电力系统的稳定特性、安全控制和生产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未来,将加快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变。电力系统的结构形态发生变化,从高碳电力系统,变为深度低碳或零碳电力系统;从以机械电磁系统为主,变为以电力电子器件为主;从确定性可控连续电源,变为不确定性随机波动电源;从高转动惯量系统,变为弱转动惯量系统。

舒印彪具体总结了“新型电力系统”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广泛互联。形成更加坚强的互联互通网络平台,发挥大电网优势,获取时间差季节差互补、风光水火互相调剂和跨地区跨流域补偿调节等效益,实现各类发电资源充分共享、互为备用。

二是智能互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智慧化、互动化,改变传统能源电力配置方式,由部分感知、单向控制、计划为主,转变为高度感知、双向互动、智能高效。

三是灵活柔性。新能源要能主动平抑出力波动,提高发电品质,成为友好型电源,具备可调可控能力,提升主动支撑性能。电网具备充足的调峰调频能力,实现灵活柔性控制,增强抗扰动能力,保障多能互补,更好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电力用户既是电能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加强主动配电网建设,由过去单一的网随荷动,变为荷随网动、源网荷协调互动。

四是安全可控。实现交流与直流、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建设新一代调控系统,筑牢安全“三道防线”,有效防范系统故障和大面积停电风险。

舒印彪指出,清洁低碳转型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科技界、企业界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共享合作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具体而言,有哪些需要重点攻关的方向?

舒印彪指出,在基础前瞻领域,重点攻关高效率高安全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高效率光伏发电材料、新型绝缘材料、超导材料、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等技术;在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攻关CCUS、高效率低成本新能源发电、大规模海上风电、虚拟电厂、源网荷储协调运行、主动需求响应、综合能源系统等技术。

如何实现安全稳定运行?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关于电力供应结构从以煤炭为主向零碳能源系统转型,可能带来的电力稳定性挑战,舒印彪作出了更进一步的通俗解释。他指出,对电力系统而言,它最大的使命就是安全稳定优质运行。

电力系统事故是人类的灾难,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所以电力系统首先是保障它的安全,实现这个目标,在化石能源体系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应该说解决得比较好了。但是世界知名的大电网,在过去二三十年内仍然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故,像美国“814”事故,东京大停电事故,这是我们要高度关注的。

世界各国的电力系统、大电网是人类迄今为止人造的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也是最容易被自然灾害、偶然事故破坏的系统。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确定性系统里,技术在不断成熟,要保证它的实时平衡,在电力系统规划上比较容易做到。

化石能源转到非化石能源发生的变化,一是在稳定运行情况下,它的实时平衡问题要比化石能源的情况复杂得多。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占主导的情况下,风电也好,光伏也好,到目前为止没法控制,甚至没有办法非常准确地来预测它的发电出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电光伏的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三性”问题。

讲到能源安全,光伏和风电大概率天天都是变化的,而且变化可能是从一个300万千瓦的风电厂到某个时段突然就变成10万千瓦了,每天都在变化,这是大概率事件。还有一个极端的小概率事件,可能一个星期连续阴天,没有风、高温,这几个因素一碰头,任何电力系统都很难应付。所以从电网规划、运行、控制、平衡技术、灵活性上都和过去有很大变化,带来的挑战也是很大的。

怎么办?舒印彪表示,我们要树立信心,还是有办法的。过去在传统化石能源的时候,我们也经过了一百多年,用各种电网控制技术,把电力系统搞得比较安全、比较稳定了,特别是中国,最近30年大家感觉到没有发生任何大面积停电事故。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过程中,我们还是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把连续稳定供应放在首位。这样就有一个在静态平衡上做好规划的问题,既要考虑正常情况下的波动,也要考虑极端天气下的波动。

不久前美国得州停电事故,大家从各个方面讨论,当然也是遇到了极端天气,其实德州气候比较温和,历史上没有这么冷的天气,所以造成用电负荷突然增加,风机叶片被冻住,转不动,损失了将近20%的供电出力。一方面负荷增加,一方面风机冻住了,另外燃气轮机的燃料供应也出现了问题,所以出现轮流停电情况,电价在某个时段一下子增长了200倍。

这些挑战要靠新型电力系统来解决。负荷过去是单向的,负荷怎么变,电源都能控制、跟踪,这个控制系统是非常成熟的。但是现在负荷不能跟踪了,电源跟踪不了负荷,它本身就随机了,过去叫做源随荷动,只要负荷动我就调电源,现在出现问题就是源荷互动,一定要实现这个技术。

另外,火电怎么办?

舒印彪表示,我们现在共同的认识是还要保留火电,作为应急的,利用小时要大幅下降,但真正遇到极端天气,它要起到应急保障作用。火电得保障辅助调峰调频作用,配合光伏和风电。还要有大电网平台,这儿没有风,那儿可能刮风,只要电网联着就可以传输过来,形成统一的大电网的相互补偿。再加上储能、现代控制技术和数字技术,我们还是要树立这个信心。

“虽然挑战很大,但是我们的办法也会有。”舒印彪最后指出。

(作者:王帆 编辑:李博)

王帆

政经版记者

关注教育、人口、城市竞争力,深耕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政经新闻。欢迎交流,个人微信:wangfan25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