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化性肿瘤病死率居高不下 防控需“关口前移、重心下沉”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1-03-25

 “作为医生,特别是消化科医生,总有一种感觉,在因内科疾病就诊的患者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患者)都有消化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近日,在中国消化健康指数制定项目启动会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副院长房静远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新时代常见病。

据了解,中国消化健康指数制定项目旨在为评估全国及地区人群整体消化健康状况及防控情况提供依据,助力推动中国消化系统疾病防控进程,覆盖消化系统疾病领域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病健康管理,

由于消化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特征,在慢性病患病率中高居前列。国家卫健委《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我国消化系统疾病两周患病率为3.58%,慢性病患病率为4.38%,在慢性病中排名第五和第四位。

据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2005~2014年间消化系统疾病炎症性肠病(IBD)总病例约为35万。预计到2025年,中国IBD患者将达到150万人。

2019中国消化道疾病检查白皮书也显示,消化系统疾病存在着高复发率的特征,5年复发率高达50%-9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但当前公众早期防治意识薄弱,导致消化道肿瘤高发,并呈现年轻态势,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以常见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例,数据显示,约89%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而另一类消化系统疾病炎症性肠病(IBD),约20%的患者在发病十年后发生结直肠癌,整体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加强疾病科学认知、普及早筛早诊、提高整体诊疗水平和防治能力势在必行。

房静远也指出,中国消化类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防治区域性差异比较大,有些地区预防、防治措施做得比较好,而大部分地区尤其基层单位对疾病预防认识不足,某些疾病没被诊断出来,有的被诊断出来,但老百姓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又不够,擅自停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等发现到疾病恶化时已经到了比较晚的阶段,这也是导致消化性肿瘤的病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这对疾病的预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很重要的一条,即对于重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在内,强调‘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即必须要及早发现疾病,加以预防;‘重心下沉’,指的是所有治疗疾病的手段和策略都要适用于基层单位,要结合国情,契合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减少治疗副作用,让老百姓能够接受。这八个字对于指导我们慢性消化病的诊断治疗特别有意义。”房静远指出。

房静远表示,中国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同时“预防难”现象持续存在。在此形势下,中国消化健康指数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对中国人健康寿命的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以及医疗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对于上述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也认为其意义非常重要,项目将依据现有的国家级数据库,邀请消化专业领域的专家、公卫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以及卫生政策专家组成项目组,对我国的人群消化健康水平进行评估,从疾病流行情况、危险因素、疾病防控情况、公卫保障等维度进行分析,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消化疾病相关流行病学相关研究、评估指数等工作;继而分析、整理现有数据,从严重程度、流行情况和控制情况多个维度积极开展分析工作,并建立相关模型。

“未来如能在试点城市进行验证,最终会产出一个具有科学性、可视化、可衡量、可追踪、可改变的中国人群消化健康状况的指数。将有助于我们国家消化疾病的预防,包括消化道肿瘤的早防、早诊、早治,助力提高我国消化疾病的整体治疗水平。”李兆申院士认为该指数将有助于解决中国消化系统疾病目前所面临的疾病认知度低、早筛早诊普及率低、地区防治能力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中国消化系统疾病防控能力,强化疾病管理体系,遏制消化疾病负担增长势头,改善中国消化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朱萍 编辑: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