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圆桌:上海城市更新怎么做?寻找城市个性或成趋势

城市经济地理朱玫洁 2021-03-27 13:24

当下,上海拥有吴泾、高桥、南大、吴淞、桃浦五大重点转型区域,在转型过程中,城市更新是无法避开的命题。

当下,上海拥有吴泾、高桥、南大、吴淞、桃浦五大重点转型区域,这些板块体量大、区位优,是上海不可多得的可以成片开发的区域,也承担着探索以更加精细的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样板的任务。

“桃浦要从基础性开发向功能性开发转变,加快区域的空间改善、环境品质提升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3月25日,上海市发改委产业处副处长陈杰在“桃浦论坛”上提到。

在转型过程中,城市更新是无法避开的命题。此次“桃浦论坛”聚焦于城市更新,由上海市重点区域转型发展领导小组、桃浦智创城市开发建设管委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以此推动政界、学界、商界和公众的互动。

探索碳减排式的更新

在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城市更新作为谋划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站在更高更新的视野下来看待。

他提到,当下中国正慢慢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搭便车”的乘客转向积极参与全球发展模式的构建。要践行这种责任,近来碳减排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强调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目标。

就全国来讲,2030年达到碳达峰,但是上海计划要提前五年,2025年达到碳达峰,这方面上海也在做战略安排。包括五个新城、虹桥枢纽建设等新的建设开发上,要呼应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同样,我们的“存量”怎么绿色化,这也值得讨论。尤其类似桃浦地区,不仅面临量大面广的城市更新,同时也拥有上海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国家绿色生态的示范区这样的定位。

“做新东西不容易,而旧城更新更难。”曾刚表示,如果旧城以更新方式实现了绿色发展目标,中国碳减排一定可以赢得更多掌声,这也许是城市更新可以探索的方向。

寻找城市的个性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看来,城市更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当下的新阶段正在发生一些思路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建房子,怎么把老的推翻变成新的。第二谈功能,不仅是房子,更多是功能的创新。”孙娟表示,未来更多关注的是价值。

第一个阶段比如旧屋改造、城中村改造,基本是把旧的推倒再建新建筑。第二个阶段,人们开始提破坏老建筑是对城市的不尊重,有时不愿意用老城改造这个词,而用城市更新,促进老城地区的功能创新。比如历史建筑留下后有了新功能,类似成都的太古里,成为大家喜欢去的“打卡”地点或者城市标志性节点地区。

“后来我们发现,在城镇化上半场做城市规划设计时,相对来说有模式可以依循。”孙娟说,但到城镇化下半场时越来越感到城市是不一样的,原来一些模式路径套到另一些城市上开始不太适用。

比如,黄浦江一江一河的贯通特别合适,但是别的城市就做不出这样简洁高效的枢纽。还有苏州工业园区做的很好,但是在杭州做的一般,不过杭州就能诞生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所以虽然都是城市,但就是不一样。

在第三阶段还看到了一些案例,面向未来,城市更新更多讨论城市生活价值。在中国经历40年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大家会寻找自己城市的价值取向和个性,这座城市到底适合什么样的风格,要更新加强什么样的东西,这些可能是我们会一直思考的。

以园区转型为更新途径

在上海开发区协会秘书长杜玉虎看来,城市更新的本质是人的更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于城市的功能需求发生了变化,由此,城市的形态、功能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升级是城市更新内在的逻辑,不同产业导入地人口不同。例如一百年前上海导入人口是制造业,当下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就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这两类人群对于城市的需求也截然不同。

从上海的历史来看,产业升级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本世纪中叶,上海进行了持续不断地产业调整,从钢铁、纺织到日化等轻工业,产生了大量的空置厂房。在腾出来的土地和厂房中产生了各类园区包括新的工业园区和文化创意园区等,这些也成为我们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径。

杜玉虎认为这类更新大概可分成三种。一种是提升功能,比如黄埔的一处传统工业区第一次转型为世博园,第二次从世博园转型为街区。第二种类型是保存历史的脉络比如徐汇西岸。第三种是塑造地方特质。“各类园区不仅为城市更新提供了空间,也为城市空间提供了相应的途径。”

他进一步提出,科创是上海园区发展和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向。其导入相应的科研机构、企业以及人才,为上海城市更新提供动力。在此过程中,考虑到上海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很高,更重要地是如何对服务水平进行升级和“更新”,包括科创产业的服务、人居配套的服务等。

(作者:朱玫洁 编辑:李博)

朱玫洁

政经版记者

驻地上海,聚焦长三角,关注新型城镇化、都市圈、城市治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