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乡村振兴局:推动1亿脱贫人口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今年目标是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超3000万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夏旭田 北京报道
2021-04-06 14:44

农村1亿多新的脱贫人口有望成为未来中等收入群体的主力。

4月6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夏更生指出,中国脱贫人口距离中等收入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中国将在农业增收、农民就业、农村创业等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1亿脱贫人口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他透露,今年中国确定了脱贫人口就业规模不少于3000万的目标,目前进展相当顺利,未来将采取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双轮驱动”来解决就业问题,打通外出务工大循环,畅通就近就地就业微循环,推动农民增收。

据国家乡村振兴局统计,2020年底中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740元,远远超过国际极端贫困标准。

今年目标:脱贫人口就业规模不少于3000万

夏更生在发布会上指出,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广大脱贫群众虽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是其中一部分群众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距离中等收入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他表,让新脱贫的人口逐步步入中等收入群体,利民利国利世界,推动1亿脱贫人口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其消费、产业发展,都会释放出巨大的潜力。

夏更生表示,实现脱贫到进入中等收入的跨越,中国将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增收。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康养体验、农事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此外,要突出抓好消费帮扶工作,“通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地里长的、家里养的都进入了盛产期,要通过消费帮扶,使他们的收成变成收入,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通过稳定就业促进增收。夏更生表示,就业是实现增收重要的渠道,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脱贫人口收入的基本盘。“今年我们确定了脱贫人口就业规模不少于3000万的目标,从目前来看,进展相当顺利。”

他介绍,中国将采取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双轮驱动”,打通外出务工大循环,畅通就近就地就业微循环。外出务工主要是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点对点帮扶的措施帮助务工增收。就近就地就业主要是通过扶贫车间、龙头企业、公益岗位等渠道,使一部分脱贫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打造脱贫群众就业升级版,提高脱贫人口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第三,通过创新创业促进增收。夏更生指出,广大农村特别是脱贫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有许多增收致富的渠道和机遇,是创新创业的新天地。中国将不断改善农村创新创业的生态,鼓励能力强、有经营头脑、有创业意愿的脱贫人口通过创业增加收入。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育,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的培育,促进乡村创业,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增收致富。

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远超国际极端贫困标准

关于中国现行扶贫标准低于世界银行确定的扶贫标准问题,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指出,根据国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来确定国家标准,是中国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以来一贯的、一直的做法。

中国第一次制定扶贫标准是1986年,标准是206元,对应的贫困人口是1.25亿人,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次是2001年制定国家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时,提高标准到865元,对应贫困人口是9422.8万人。第三次是2011年制定国家第二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再一次提高标准到2300元,2300元是按照2010年的不变价,对应贫困人口是1.22亿人。

他介绍,脱贫攻坚以来,中国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都是以户为单位,衡量标准是“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识别标准就是“一二三”:“一收入”讲的是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也就是刚才说的2300元,到2020年现价约4000元。“两不愁三保障”是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包括饮水安全有保障。

他指出,中国贫困人口退出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标准,不仅仅是收入,还考量了贫困人口生存权、发展权的实现。总体来看,是高于世界银行的极端贫困标准的,也高于2015年联合国确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绝对贫困线。

据统计,2020年底中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740元,远远超过国际极端贫困标准。”洪天云说。

他介绍,下一步,中国将按照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关要求和部署,保持现有政策的总体稳定,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继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脱贫群众收入稳定持续增长,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作者:夏旭田 编辑:钟映佳)

夏旭田

高级记者

关注数字经济、制造业、电商、外贸、消费、宏观经济。xxt8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