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越来越近,全国碳市场也蓄势待发,对高碳排放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有机遇。
兜兜转转,欧盟终于在建立“碳关税”制度方面迎来新进展。
3月10日,欧盟议会以144票支持,70票反对和181票弃权通过了提出建立“碳边境调整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的决议。这意味着从2023年起将对欧盟进口的部分商品征收碳关税。
此前,有欧盟议员提议应在2023年前开始推行这一机制。欧盟委员会主席乌苏拉·冯·德莱恩则将关于CBAM的立法提案称作“2021年的关键举措之一”。
2019年12月11日,欧盟提出了欧洲绿色协议,其中包括一份声明:“如果全球的气候应对行动持续存在差异,欧盟委员会将为部分产业提出碳边界调整机制,以减少碳泄漏风险。”
碳泄漏,即高排放的生产企业为了规避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减排压力,将高碳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活动迁移至发达程度更低、碳排放政策相对宽松的国家或地区。
碳泄露不仅会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进程,还会对气候政策更严格的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对其就业和投资构成威胁。
无独有偶,带着气候治理雄心上台的美国拜登政府也屡屡在公开场合和文件中表现出对“边境调节税”的浓厚兴趣,要对应对气候变化不力的国家的商品加征进口关税。
通过碳边界调整机制向相关产品加征“碳关税”,从而向高碳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消费活动施加经济压力的做法,已经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与此同时,各国也对于由此可能产生的贸易问题保持警惕。
用经济手段推动减排进程
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从一开始的各类环保倡议,逐步走向了更加强硬的经济措施。
“通过经济手段脱碳”这一逻辑中的关键一环就是,让足够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转向低碳、零碳或负碳的活动方面看到经济优势。目前各国采取的经济手段各不相同,从直接地收取碳税或配给排放许可证,到间接地通过指定哪些活动是允许进行排放的,提高碳排放的经济成本。
但如果进口国没有针对进口商品的减排要求,经济脱碳这一战略将会失去优势。尽管各国都在积极地为自己境内的高碳排放产品或生产活动进行碳定价,但是全球范围内的碳减排进度并不同步。成本的升高势必会造成“碳泄露”,从而使采取严格减排措施的国际或地区已经为碳排放 “付出真金白银”的本土产品和厂家失去价格优势。CBAM的作用,就是让这样的经济战略保持作用。
此外,CBAM作为一项经济措施,还会为欧盟带来可观的收入。
欧盟委员会的“经济复苏计划”曾测算过,而根据不同的范围和具体条款的设定,碳边境调整机制每年大约可以为带来50亿至140亿欧元的额外收入。这意味着,“碳关税”未来可以将其作为欧盟的一项资金来源。
不过,中欧环境治理项目欧方执行主任龙迪(Dimitri De Boer)表示,尽管通过碳边界调整机制能够防止碳泄漏并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绿色产业,欧盟依旧需要面对贸易公平方面的质疑。如果因为在碳排放上的过度管理导致形成贸易壁垒,对于欧洲来说得不偿失。“目前看来这项机制涉及的范围不会很广,基本上就是钢铁、水泥、铝等几项典型的高排放进口产品。”
涉及哪些行业
欧盟对碳边界调整机制的积极态度引发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质疑。
去年8月,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公开表示,对欧盟积极推进的碳边界调整机制感到担忧,将其称为“潜在的贸易保护主义”。据俄罗斯科学院估算,作为严重依赖碳氢化合物贸易、碳氢化合物和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国,碳边界调整机制一旦成型,俄罗斯由此遭受的损失将达数十亿欧元,能源和化工行业将损失尤为惨重。
对此,欧盟在3月10日决议的内容中,强调了要“设计一个与世贸组织(WTO)兼容的CBAM”。
龙迪认为,是否能够符合WTO规则中关税附录的规定,取决于欧盟对于碳边界调整机制如何设计。“一旦确定推行碳边界调整机制,欧盟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定价,目前看来应该会按照欧洲碳市场现有的价格来定。目前这个价格在30欧元/吨左右。”
而对于CBAM的范围,有欧盟议会议员表示,为了防止内部市场和产业链可能出现的问题,到2023年,CBAM应涵盖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中涵盖的所有产品和商品进口,包括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在进行影响评估后,CBAM应涵盖电力部门和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如水泥、钢铁、铝、炼油厂、造纸、玻璃、化学品和化肥厂,这些部门继续获得大量免费碳排放配额。
对此,龙迪表示:“这项机制涉及的行业范围太广是不太合理的,它的规定也不用太细。欧盟会给予特定行业一定的免费排放配额,但这些配额应该会逐年降低。”
对中国有何影响
欧盟议会称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制定并发布碳边界调整机制的具体细则。多名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机制将会涉及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这些行业多有中欧之间的大宗进出口交易。
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称,2021年全国碳市场的平均碳价预期为49元/吨,2030 年增长至93元/吨。而今年以来,欧盟的碳价一度高达34欧元/吨左右,约合人民币260余元/吨。
龙迪认为,由于中欧碳价格、免费配额、计算方式的不同,未来可能会导致进出口贸易上的“麻烦”。作为最可能受到第一波冲击的行业,钢铁、水泥、电解铝、电力等行业应当尽快地查明自己生产活动各个环节上的碳排放量,披露更详细的碳信息,为之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碳市场进行抵扣和计算时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
“以电解铝为例,它作为一个耗电量较高的行业,应当尽快明确产业链上的耗电情况,越详细透明的数据越方便在进出口环节就碳价、配额以及计算方式进行换算。同时,应尽快使用碳排放更低的清洁电力。”龙迪表示,这也将为中国的生产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带来低碳优势,也许会是一次扩大贸易规模的契机。
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联合主任林佳乔认为,这一机制很可能不会如期实施。因为,2023年只是在欧盟推进立法进展十分顺利的情况下,CBAM能够进入实施阶段的最早时间。但实际上欧盟本身立法进程冗长,过程中还会存在很大的变数,所以目前并不需要因此过于担忧。
林佳乔认为,CBAM是欧盟为了保护自己的产业才被提上日程。但像中国这样如果已经建立起了区域碳市场,就起码能将其看成是一个反制的措施。“中国如果已经有碳定价了,产品已经增加了碳成本,为什么我还要再付一次碳关税?”林佳乔说道。
有领域内相关专家表示:“首先我国碳的成本已经开始在逐步地反映到更多的工业品里面,同时我国也在研究碳税。所以,中国目前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底牌。”
今年6月全国碳市场将启动,“十四五”期间逐步将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八大行业纳入进来,通过碳税或是碳排放标准,形成整个治理成本的提升。
龙迪认为,未来各国之间如何在碳边界问题上达成有效共识,还需要在价格、配额甚至碳排放量的计算方式上就相关细节进行协商。全国碳市场会为中国的相关行业和产品提供可靠的碳成本依据,商品进口国采取碳边界调整机制,也会从侧面促进出口国采取更加透明的碳排放管理制度。此外,这一机制对于出口国也有一定的好处,能够预防由于生产活动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迁移导致的就业问题。
“未来也许中国也会建立起自己的CBAM,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欧盟的CBAM不会来得太快。希望中国能在建立碳市场的问题上保持自己的节奏,逐步提高碳价,也希望未来各方之间不要因为碳边界问题产生博弈,尽量达成在应对气候危机问题上的有效共识。”龙迪说道。
(作者:见习记者,王晨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