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中国德国商会董事会主席柯曼:逾七成德企去年在华业绩喜人 未来中德贸易额将持续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施诗 上海报道
2021-04-13 05:00

德企将在创新、信息技术及工业等领域拥有投资机会。

据央视新闻报道,4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

习近平指出,中德务实合作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其他因素干扰,稳中有进,中国连续5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体现了中德合作的韧性和潜力。希望双方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精神,统筹推进中德各领域合作,这有助于为中欧合作和重振世界经济增添信心和动力。

默克尔表示,欧中加强对话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对世界有利,德方愿为此发挥积极作用。德方重视中国“十四五”规划,期待这将为德中、欧中合作带来新的重要机遇。

中国德国商会董事会主席柯曼(Clas Neumann)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十四五”规划涵盖多个更加针对商业和经济的目标,如专注于创新、工业化,这将有助于外国投资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柯曼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将在多个领域实现增长。

柯曼 资料图片

2020年德企在中国表现良好

《21世纪》:最近,中国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哪些内容令你印象深刻?

柯曼:与许多其他经济体或经济规划不同,“十四五”规划十分明确地关注民生问题,如将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一年,又比如为城市化设立清晰的目标。“十四五”规划还设定了多个更加针对商业和经济的目标,如专注于创新、工业化等。因此,“十四五”规划中有许多令人关注的领域,这将有助于外国投资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21世纪》:你从中发现了哪些适合德国企业投资的机会?

柯曼:我认为一个非常清晰的重点就是创新。无论是机械制造、汽车、制药、化学还是信息技术,德国企业一直以创新产品和高端产品而闻名世界。我相信将重点放在创新上,特别是研究与创新领域,不仅将为企业之间创造新的合作机会,还将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提供新的机会。

我还相信目前正在欧洲持续的新冠病毒疫情彰显了联合创新的作用,如基因组测序。大概20年之前,我们读取一个基因、一个基因组需要花费10年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几周的时间。在新冠病毒首次被发现之后,全球一起合作迅速读取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如今,在研发人员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疫苗的研发。其他领域同样可以借鉴这样的经验,如信息技术或者工业化的研究。

一些行业更多关注的是质量、优质的产品和可持续性。我认为这符合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目标,因为人们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以延长寿命。这就意味着需要一个健全的医疗保健体系以及关于这个领域的更多研究。因此,不同的元素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德国工业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一些德国科学家和行业正好在10年前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4月1日是“工业4.0”十周年纪念日。显而易见,我们将继续在该领域找到好的合作方法。

《21世纪》:新冠病毒大流行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中国为了在2020年实现GDP正增长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么德国企业在2020年的表现如何?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柯曼:最近对我们商会的所有德国公司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77%的公司表示他们的业绩高于上一年。因此总的来说,德国公司在中国的表现非常好。这是一个非常喜人的消息。这也符合在中国投资、发展业务以及在中国投放其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利益。

《21世纪》:能否展望一下2021年的中国经济?

柯曼:李克强总理提到的经济目标是6%,这可能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任何大型经济体的最高经济增长目标。我相信,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这样的增长肯定不会发生在所有的行业。但是总的来说,我们将在高质量的产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以及消费品中看到大幅增长。不仅是我个人,我的同事和来自德国社区的商人、消费者们都对此充满了信心。因此,他们将继续投资,这也将推动增长。

举办进博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标志

德国是进博会的重要参与国。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上,德国作为主宾国参展。

《21世纪》: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通过进博会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企业对进博会有哪些期待?

柯曼:去年第三届进博会在上海如期举行。我觉得这可能是去年全球最大的贸易和商业展览,因为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举办展会。我认为举办进博会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标志。

很多德国企业在进博会都有独立的展台。但是正如往届一样,针对中小型企业,德国商会组织他们集体参展,在一个更大的混合展台集中展示德国的创新精神。大家的反馈也非常积极。

进博会还有很多研讨会和社交的机会。我认识的大多数人以及我本人都曾参加过进博会。通过进博会,我们可以了解其他公司的业务以及当下中国发展的一些趋势,并与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当面交流。

《21世纪》:德国公司关注中国市场的哪些关键领域?

柯曼:传统上,德国工业精通于机械和各种生产设备。我相信当今在该领域中的许多全球市场领导者都来自德国,这也将继续成为德国工业的一个据点。

我们还有汽车业。很多人提起德国会首先想起汽车。我相信德国的汽车业也看到了巨大的机会,不仅是汽车的销售和生产,还有汽车的创新。两三年前中国在电动交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出台了相关法规。因此,现在我们看到德国汽车制造商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并不意外。下一波浪潮当然将是自动驾驶。据我所知,很多自动驾驶的研究正在中国进行,德国企业也有参与其中。

不过,我们也着力于其他行业。比如化工,一些发生在中国化学领域的大型外国投资是由德企完成的。此外,在信息技术以及该领域的基础建设也是德国的强项。

《21世纪》:关于气候变化和碳中和呢?

柯曼:当气候变化是一个明确的全球性话题时,只能一起合作解决。因为中国的排放会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反之亦然。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大体地制定全国范围内的规则。

我认为中国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但是这可能还不够。我们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社会,共同提出更严格的排放控制。

不过,我认为这不只是一个国家的任务。当然,较大的国家工业化程度较高,他们比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有更高的义务去采取一些措施,因为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总排放量相对较低。因此,我认为,G20集团的成员国肯定需要在这一领域成为领导者并达成协议,然后世界其他国家可以效仿。

中德贸易总额将持续增长

中国连续第五年成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但2020年中国和德国双边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约为2121亿欧元。具体来看,2020年,德国从中国的进口额约为1163亿欧元,同比增长5.6%;德国对中国出口额约为959亿欧元。

《21世纪》:正如你所说,我们在许多行业都有很多合作的机会。那么,你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德贸易关系?

柯曼: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的贸易总额超过2000亿欧元,包括了进出口的总额。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

这样的贸易关系也将继续,因为这不是依赖关系。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中国找到生产某些产品的优势,或者在德国找到生产其他产品的优势,然后进行交换。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经济学理论,它使双方都能受益,因为每个人都在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我个人认为,中德之间的贸易将会增长,因为两国都能提供非常好的产品。这种交换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我们之前提到了对环境友好的技术。在这方面,德国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例如,我们四分之一的能源生产已经在使用可再生能源,所以我们很了解能源方面和水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此外,德国企业对中国的很多领域都有浓厚的投资兴趣,所以贸易会随之增加。反之亦然。今天,许多中国生产的创新产品,如手机和电脑,在德国有巨大的需求。

《21世纪》:展望未来,如何进一步增进双边贸易关系?

柯曼:我相信我们会看到增长。我也希望我们能够为此创造条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欧盟和中国之间已经达成了新的协议,我们绝对希望它能成为一项积极的协议。这意味着我们也可以付诸实践并一起遵循其中的规定,因为这对双方都有帮助。这也意味着我们拥有了明确的条件,并且也有一个可以理解的框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积极的一步。

中国营商环境正不断改善

近年来,中国在高水平开放上推出很多重大举措。2020年1月1日,《外商投资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正在通过改善制度供给,提升国家营商环境软实力,参与到更高层级的国际竞争中。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2020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规模超美国跃居全球第一。

《21世纪》:过去几年,中国一直致力于改善商业环境。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柯曼:个人而言,我在中国已经度过近十年的时间,感受到商业环境呈现积极发展的趋势。这意味着我们看到有更多的规则可以遵循。我认为商业环境也变得更容易预测。

我们有一条好的路径。通常来说,如果有一条增长路径,它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的成员称,与前几年相比,他们在商业环境中受到更少的限制。这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正如我说过的,营商环境永远没有一个真正的巅峰。因此,总会有很多在他人看来无法实现的愿望。这将是一件持续发展的事情,我们将继续努力,也将解决我们认为可以做得更好的问题,然后希望双方也能签订协议。

《21世纪》:你对改善外企的营商环境有什么建议吗?

柯曼:我们的德国投资者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入中国。严格的疫情管控令德国专家近期来往中国受到一些限制。我们希望这一过程可以变得简单一点。

当然,要保留疫情控制措施,但是,作为企业,我们希望能够有能力引进所需的专家来建立自己的工厂和设施等。因此,目前某些投资者的项目存在一些延误的情况,因为我们无法召集所有需要的专家。

这可能是当前大多数公司最头疼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以安全的方式与各方进行协商。我们希望能够在安全的前提下,有更多的人员流动。

我认为,这对促进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也非常有帮助。当人们能够面对面交流时,这将有助于改善整体环境。

(作者:施诗 编辑:陈庆梅)

施诗

海外版记者

长期关注美国政经动态和在华外资企业的发展情况,追踪娱乐、体育、医药、文旅等领域的最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