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对家庭理财影响深远,“资管新规”中的“破刚兑”更是对个人理财有直接影响。那么“什么叫刚兑”、“为啥破”、“怎么应对”?
“资管新规”对家庭理财影响深远,“资管新规”中的“破刚兑”更是对个人理财有直接影响。那么“什么叫刚兑”、“为啥破”、“怎么应对”?
Dr.汇就尝试用最接地气的表述在本篇中加以解释,相信看完之后你会豁然开朗。
什么是“刚兑”
通俗一点说就是,你买了一款理财产品,到期后,发行产品的资管机构,承诺给你本金+收益,万一不能如约兑付,则会采取兜底形式,也就是机构“自掏腰包”贴给你,以此保障你的本金和收益都不损失。那么“破刚兑”就是你的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息。
为什么不再保本保息
破刚兑政策的出台,让很多投资者不免疑惑,说好的“保本保息”,让大家的辛苦钱有保障有赚头,不是挺好的嘛,为什么一定要打破呢?
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看似“有保障”的刚兑背后其实蕴藏着很大的隐患:
从风险角度来说,因为某些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高,流动性相对较差,为了确保顺利发行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刚性兑付”的操作手段曾经屡试不爽。久而久之“保本保息”的概念在投资者心中根深蒂固,并逐渐演变成理财产品的发行“潜规则”。可万一不能如约兑付,金融机构则必须代为履行兑付职责,换言之,刚兑的背后其实是用金融机构的信用做隐性担保。可如果每一次的风险都让金融机构来承担,当风险积聚且逾期的资金足够庞大,就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刚性兑付的弊端在于无法真实的反映理财产品的风险溢价,并将所有风险都转嫁和隐藏在了金融机构内部,而破刚兑的做法就是为了尽早暴露风险隐患,尽早寻求解决方案。
从机构端来说,金融机构实质是代客理财,和投资者之间是管理人和委托人的关系。可当理财产品出现亏损,如果由机构承担刚兑义务,那么两者之间就变成了债权债务的关系,也就违背了“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代客理财的本质。
另外,从投资者角度来说,也要做到“买者自负”。大家需清醒的意识到,银行理财是金融投资行为,在获得收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风险是市场的客观规律。
小结一下,刚兑之所以产生,最初是因为产品流动性差等局限,迫使金融机构以自身信用为其发行的产品做背书。可刚兑的做法扭曲了资管业务所包含的法律关系的实质,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所以在2018年4月27日出台的《资管新规》中就明文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同时引导金融转变预期收益率模式,强化产品净值化管理,并明确核算原则。
不能保本保息,那我的理财产品还安全吗?
不再保本保息的背后,实则是“理财产品净值化”的管理趋势。所谓净值化,是指理财产品将不再明确预期收益率,收益以净值形式展示,以此更加真实的反映产品投资过程中的浮动收益情况。好处在于一方面能够将以往刚兑隐藏在机构内部的风险隐患释放出来;另一方面将引导资管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
其实大家不必担心,不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不安全。相反,净值化转型会引导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大家不仅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文件,清楚了解产品投资策略和底层资产,还能通过净值涨跌更直观准确的掌握产品当下收益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净值化还将迫使大家打破“无风险收益”的错误观念,学会提高风控意识,承担应有风险。
以上为汇华理财有限公司就理财业务开展的通识教育,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或市场观点。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作者:汇华理财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