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花旗中国CEO林钰华:对中国市场态度不变 将加大对公业务投入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炎炎 上海报道
2021-04-23 05:00

4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了花旗中国CEO、花旗银行(中国)行长林钰华,她表示,退出中国的个人业务是集团总部做出的一个“艰难的决定”,但花旗对中国市场的一贯态度并没有改变,将寻找第三方银...

4月15日,花旗集团在发布2021一季度财报的同时,宣布了一个令市场有些错愕的消息:该集团计划退出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全球市场个人业务。但也宣布,将在华寻求筹备一家证券公司和一家期货公司,以进一步丰富产品和服务。

花旗将计划退出的是在澳大利亚、巴林、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波兰、俄罗斯、泰国和越南的个人业务,主要集中在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

不过,花旗将继续在上述13个市场中服务机构客群,包括私人银行、现金管理部门,以及投资银行和交易事业等。

“虽然13个市场都有优秀的业务,但我们没有竞争所需的规模。” 花旗集团行政总裁范洁恩(Jane Fraser)在声明中称,该集团相信其资本和其他资源得到了更好的配置,以应对亚洲财富管理和机构业务中回报率较高的机会,“我们将继续提供战略决策的最新信息,同时努力提高我们为股东带来的回报”。

4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了花旗中国CEO、花旗银行(中国)行长林钰华,她表示,退出中国的个人业务是集团总部做出的一个“艰难的决定”,但花旗对中国市场的一贯态度并没有改变,将寻找第三方银行来承接在华个人银行业务,实现业务平稳过渡。

退出在华个人业务是基于未来

《21世纪》:花旗退出中国的个人业务的背景是什么?

林钰华:到今年3月,新上任的花旗集团行政总裁范洁恩在花旗已经工作了16年,在花旗全球网络的不同业务部门,包括伦敦、纽约、拉美都有丰富的经验,此前也担任过全球个人银行业务主管,对个人业务也非常了解。她上任全球CEO的同时宣布了一些重点工作,包括全球层面集团策略的重新思考,希望将资源禀赋集中于花旗较为高效的、有协同效应的业务。这样才能提升花旗的整体表现和股东回报。

中国的个人银行业务在过去5年,一直在做数字化转型和向财富管理方向侧重,整体看来,即便受到去年疫情的影响,还是有很大进步,个人银行业务在去年达到利润新高。用以印证客户是否愿意将花旗推荐给亲戚朋友的净推荐值,也达到了新高。

部分理财产品成绩喜人,特别是QDII产品,其中回报率最高的一只产品达100%。这也证明了在一个较为动荡的外部环境中,在极具挑战性的外汇环境下,花旗的财富管理业务仍保有独特优势。

对公业务一直是花旗的强项,我们的价值就在于全球网络,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有当地营运牌照,在7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外汇交易业务,在63个国家和地区有股票基金托管业务,这也是花旗能够为对公客户不断赋能的原因。

花旗并不是基于一两个季度个人银行的表现而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此前也做了详尽的利弊分析,这是一个长远的决定,是基于花旗的未来而不是过去做出的决定,不是look back(倒退),而是look forward(向前看)。

《21世纪》:存量客户要怎么妥善处理?如何过渡?

林钰华:我们希望在中国找到一家第三方的银行承接这些业务。客户对花旗银行的财富管理、信用卡服务评价较高,因此对第三方银行来说应该也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希望尽快实现这个过渡。我们在找到第三方之前照常提供服务,分支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客服中心照常运营。

因为要筛选第三方,接下来谈判,再无缝衔接客户服务,期间做好与监管的沟通,这个过渡期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我们对第三方没有中资行或者外资行的“门户之见”,选择的会是最适合的银行。

《21世纪》:涉及多少零售部门的员工,已经安抚了吗?

林钰华:目前个人银行员工大约1000人左右。过渡期间员工照常上班,并为客户提供服务,甚至有些个人业务缺人的话还会增补一些员工,以实现业务的平稳过渡。对我们个人业务感兴趣的第三方银行,也可能对我们的员工感兴趣,因为花旗的员工都十分优秀。

个人银行在去年的总体表现也非常优秀,虽然随着疫情影响,信用卡业务坏账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规模增长、资产质量较为健康。

上周公布集团战略调整时,很多员工感到惊讶。花旗中国层面,我和分管个人业务的副行长将在未来一周陆续走访全国分行,与个人银行业务员工面对面沟通,了解他们的担忧和顾虑。目前我们的个人银行业务有8所重点城市,北上广深,以及大连、杭州、重庆、成都。同时我们也通过远程方式服务天津、长沙、贵阳和南京的客户。

计划筹备独资证券、期货公司

《21世纪》:花旗对外声明称正在谋求证券和期货牌照,能解释下新的战略布局吗?

林钰华:目前在国内,我们对公业务与个人业务的业务占比是7:3。我们计划加大在对公业务方面的投入力度,包括筹备独资证券公司和独资期货公司。

我们期望能够加强在华对公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主要服务客群是外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子公司、中国的优秀企业(包括大型企业和新经济企业)、有全球业务发展计划的企业。花旗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当地的银行业务,能够高效配合企业的全球发展。花旗中国与财富500强企业中的70%都有业务往来。按市值计算,在中国市值最大的20家企业当中,我们的客户份额大概为85%。

另一个策略是丰富产品平台。经历中国过去5-10年金融市场的快速开放,花旗取得了债券承销资格、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代理人业务资格,去年拿到了本地基金托管牌照,也是全球五大托管银行中第一家取得该牌照的。证券、期货牌照是我们丰富产品策略的延伸,目前监管也允许外资独资申请这些牌照。

在投行业务方面,花旗是全球最大的IPO承销商,我们拥有强大的调研能力。花旗研究部在多年来受全球知名财经媒体《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 肯定,2020年的全亚洲研究团队调查中排名第一,在中国研究报告中排名第一。同年在《机构投资者》的中国区调查中,获国际投资人评选为中国股票销售机构第一名。所以我们很有信心把握好这一方面的机遇。

《21世纪》:很多外资资管机构正在谋求进入中国,也有机构采取中外合资、外方控股的方式进入,花旗为何放弃在华财富管理业务?

林钰华:要看各家的禀赋资源,花旗在全球并没有资产管理的公司,资管也不是我们全球策略的重点。取得证券牌照就意味着我们一来可以帮助企业上市,二来可以从事并购,三来可以帮助机构投资者投资股债市场。

目前全球最大的主权基金和养老金都是我们的客户,未来可以通过我们在岸的证券牌照进行投资。我们的客户对中国市场充满兴趣,去年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和债券市场的规模达到历史新高,这个趋势还会持续。

在退出中国市场个人银行业务之后,尽管我们不会直接参与财富管理业务,但是依旧会服务对公业务的客户、机构投资者,通过产品开发继续间接参与财富管理市场,我们可以提供现金管理、托管服务、利率风险对冲产品等。

(作者:周炎炎 编辑:马春园)

周炎炎

金融版记者

长期专注于银行、大资管、金融科技领域报道和研究,欢迎交流及爆料,邮箱zhouyy1@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