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专家解析领导人气候峰会:“预期之内”和“意料之外”
各国在峰会上提出了碳减排的目标。节能减排和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已成全球共识。
4月22-23日,美国以视频会议的方式举办领导人气候峰会。美国邀请了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38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相关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会议。各国在峰会上提出了碳减排的目标。节能减排和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已成全球共识。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就峰会传递出的全球气候格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此次峰会由美国发起,主题包括六个方面:其一,为实现《巴黎协定》的1.5℃温控目标,世界主要经济体未来十年可做的减碳努力;其二,动员公共和私营部门加大对减碳及零碳项目的投资,向脆弱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增强气候适应性;其三,推动公正转型(Just transformation),确保控制气候变暖产生的经济收益和创造的就业机会能够惠及各行各业;其四,推动减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变革性技术发展;其五,鼓励各类非国家行为体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包括次国家级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等;其六,讨论全球增强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建设,加快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落地。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峰会上披露了一个数据:过去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了1.2摄氏度,“正迅速逼近灾难的临界值”。
在峰会上,多国领导人也纷纷做出新的承诺。
郭焦锋认为,就各国宣布的气候目标看,当今国际气候格局基本上可分为两大集团,即发达国家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集团。发达国家集团以欧盟、美国为代表,其主张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提出在本世纪中叶要努力实现1.5℃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发展中国家集团以中国为代表,其主张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何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习近平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就像一场赛车一样,有的车已经跑了很远,有的车刚刚出发,这个时候用统一尺度来限制车速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他由此引申说,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不是说发展中国家就不要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了,而是说要符合发展中国家能力和要求。
郭焦锋从各国发布的气候目标上做了分析。
首先,他认为,各国的减排目标应该说都是合理的目标:“但不管是哪个国家都要做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如期完成其既定的目标。”
以欧盟为例。一方面,欧盟未来实现碳中和面临三倍于以往的减排压力。其一,2020年后每年需实现的绝对减排量显著提升。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欧盟28国口径的碳排放量约31.5亿吨,较1990年下降8.7亿吨,实现年碳排放量下降21.7%,年均减少3100万吨。若到2050年欧盟实现碳中和,意味着未来三十年其碳排放量每年需减少9800万吨,是过去的三倍以上。其二,要求减排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过去三十年欧盟的做法与我国相似,以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为主。发电供热、钢铁、建材、化工在内的四大重点领域2018年碳排放量较1990年同比减少6.8亿吨,减排贡献率达78%。但目前欧盟碳排放领域相对分散,虽发电供热部门占比仍高达33.3%,但交通、建筑和制造业占比分别为29.4%、16.6%和11.7%,而其中钢铁、化工、建材占比均仅为2%-3%左右。因此,欧盟未来为实现碳中和,必须从“点”到“面”实施碳减排。另一方面,欧盟将通过全面加速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未来三十年欧盟为确保碳中和目标实现,在发电、工业、建筑等三大领域的每年绝对减排量分别是过去三十年的2.2、1.4和3倍;交通领域年碳排放量更是要逆转过去三十年的上升态势,年均需减少3000万吨左右。为此,《欧洲绿色政纲》明确提出加速碳减排的实施路径: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工业循环化、脱碳化改造;绿色建筑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推广电动汽车、多式联运和智能交通体系等,以切实有效推进这些领域实现碳减排目标。
郭焦锋认为,欧盟提出的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既可保持其30年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最积极地区的形象,继续参与、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也将通过实施绿色政纲,积极应对此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巨大冲击,推动欧盟重振经济;更可以欧盟整体、各国协同参与实现碳中和,凝聚欧盟各国、各派别力量,推动欧盟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一体化进程。
“预期之内”和“意料之外”
此次峰会各国提出的目标,部分在预期之内,也有在意料之外。
郭焦锋分析,预期之内的目标包括:加大对减碳及零碳项目的投资;确保控制气候变暖产生的经济收益和创造的就业机会能够惠及各行各业;推动减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变革性技术发展等。如美国提出,计划到2024年将美国的气候变化适应资金增加两倍,同时将停止对碳密集型能源的国际投资;韩国提出,将积极推进扩大绿色金融,促进产业在国内外对再生能源设备进行投资;德国提出,要与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动员发达国家至少到2025年每年向公共气候资金投入1000亿美元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法国提出,应利用技术创新、金融转型和国际监管等三个杠杆,推动落实2030年目标;中国提出,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
意料之外的是承诺提高自身“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国家:美国提出,到2030年将美国碳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50%-52%(奥巴马时代,美国承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下降26%-28%),到2050年要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欧盟提出,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减少至少55%(原目标为减少40%),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性(碳中和);英国承诺,到2030年削减温室气体排放68%;加拿大提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水平上减少40%-45%(高于目前30%的目标);日本提出,2030年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较2013财年的水平降低46%(高于之前26%的目标),并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印度提出,到2030年将安装450千瓦可再生能源。韩国提出,将为实现2050碳中和加强韩国气候行动,并将为此提升2030韩国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等等。
而对于中国如何实现“2030年前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郭焦锋认为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郭焦锋分析,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中国要实现“3060”碳减排目标,将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需要边发展边减排,需要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分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郭焦锋认为,在当前实现碳达峰的阶段,我国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更好平衡内外循环,改善经济效率,以提高碳生产率;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主要通过新增非化石能源满足新增需求;承担相对高成本,深入推进电力、工业、居民生活等领域“煤改气”;保证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率先达峰、下降。在碳达峰后,我国经济发展将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加快建设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近零排放的能源体系,实现非化石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在世界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市场优势,加快可再生能源、核能、能源互联网、储能、氢能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力争早日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作者:李婷菊 编辑:李艳霞)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