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如何消除青少年阅读的城乡“鸿沟”?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张翔
2021-04-23 20:38

“世界读书日”(4月23日)的到来,让读书再度成为万众关注的热门议题。众所周知,在移动互联时代,公众阅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今绝大多数成年人的阅读,主要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阅读。早在宽屏手机开始普及的十余年前,成年人纸面阅读率已经出现了“断崖式下降”的趋势。这种从传统阅读向网络阅读的转型,仅就阅读量而言,事实上推动了大众平均阅读量的提升。这一转型对广义的“阅读”未必是坏事。

在这一阅读转型潮流中,今天最主要的纸面阅读者毫无疑问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一是家长基于保护小孩视力的需要,会在孩子幼儿时期尽量减少其上网时间,学校也尽量减少学生在非必要情况下的上网时间。二是学校和家长引导青少年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纸面阅读。与此相应,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之后,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少儿出版尤其是绘本出版持续逆势增长。

从社会阅读的整体情况看,成人的网络阅读与青少年的纸面阅读情况截然不同,值得引起社会舆论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得益于国有电信企业城乡全覆盖的投入和建设,以及低价宽屏手机的普及,今天中国几乎所有乡村的居民,都能够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平等地通过网络获得海量的信息。当前成人的网络阅读,基本上只有信息获取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社会差距,而信息获取路径和成本等方面的社会差距是微乎其微的。但青少年的纸面阅读则不然,目前明显存在城乡青少年的阅读“鸿沟”,这一鸿沟也是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距的一种表现。常见的情况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儿童普遍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进行大量阅读的训练,但许多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在上小学之前拥有的少儿读物寥寥无几。众多教育学和社会学研究已经指出,儿童时期阅读和表达方面的训练,对于个人未来成长和学习非常重要,这一方面的社会差距是综合性社会差距的一个重要成因。

青少年阅读的城乡差距和社会差距问题亟待改变。以普惠为目标的公共文化建设亟需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现在要改变这一状况并不难,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以少儿阅读为中心,加强城乡社区图书馆建设;二是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让每个班级都有公共图书架。

目前,无论是在一些国际性大都市,还是在众多县城,抑或是在广阔的乡村,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的情况尚不如人意。虽然中心城区的政府财力较为充沛,但多数建制性街道仍然缺乏利用率较高的社区公共图书馆。广大农村乡镇的公共图书馆或者图书室的建设更是亟待完善。城区现有的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利用率低,许多群众不愿意去。原因很简单,成年人主要用手机和电脑来阅读,除非社区图书馆的书很吸引人,不然有什么必要去呢?要改变利用率低的状况,有且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拿出一半或者更多的空间和资金,购入不同年龄层的少儿图书。有了丰富的少儿图书,愿意走进图书馆的家长和孩子自然络绎不绝。

因此,现在公共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不是投入力度不够,也不是没人读书,而是对移动互联时代国民阅读的巨变不够了解,建设投入的方向不对,这种状况需要改变。充分用好现在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并将其集中投入到少儿图书供给之上,就可以做成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缩小青少年阅读的城乡差距和社会差距。

此前十余年,许多农村地区的“农家书屋”建设一直在持续推进,成就斐然,但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利用率较低,书屋里很多书洒满灰尘,少人光顾,甚是可惜。因此,笔者强烈建议后续的“农家书屋”建设要抓住青少年阅读存在城乡“鸿沟”这一社会痛点,将绝大多数资金用来购入少儿图书,让留守儿童能够在上小学之前,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有大量的阅读训练机会。这将为国民素质的提升奠定一个更好的基础,将从根基上推动乡村振兴。

消除青少年阅读的城乡“鸿沟”的另一抓手在中小学校和教育部门。笔者强烈建议城镇和农村的教育部门从教育经费里拿出一部分,在每个小学的教室里放上两三个书架,放上七八百本与学习阶段相对应的少儿读物,供学生借阅。目前学校图书馆建设的常见情况是,学生借阅不便,利用率较低。如果把图书架直接放进每个教室,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利用率低的状况。学校可以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将一本书带回家,建议家长跟小孩一起阅读。这一学校教室“图书角”建设并不需要多少投入,但对学校学习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阅读城乡“鸿沟”的消除,都大有裨益。这一建设,乡村学校可以做,城市学校同样可以做,只是乡村学校尤其需要。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作者:张翔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