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人工智能时代“5.0社会”需要人工智能与教育有机结合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彭敏静 珠海报道
2021-04-23 16:30

教育创新成果SERVE模型主张,一个优秀教育创新成果通过“解决方案(SOLUTION)+实践案例(EXAMPLE)+标准规则(RULES)+ 核心理念(VALUE)”服务于教育(EDUCATION)。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在他看来,目前教育创新成果持有者的市场化意识有待加强,而成果市场化机制也尚未形成。他希望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简称“教博会”)能成为教育创新成果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今年计划在展区会专门设置洽谈会、路演、签约仪式活动,然后去公布不同的参展项目在多大层面上实现市场化。我们希望把这样的数据采集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刺激更多的成果持有者加强教育创新成果市场化方面意识。” 刘坚说。

以“汇聚·碰撞·变革:创新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教博会将于11月20-23日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教育创新成果市场机制有待形成

南方财经:如何定义一个优秀的教育创新成果?

刘坚:一个优秀教育创新成果,首先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教育现实中间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从存在的一些现象到提炼成一个好的研究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第二个,对这个问题一定要做深入分析,能够产生系统的解决方案。第三个,要有成功的实践案例。成功实践是可重复的,在条件相当的环境下,用这一套方案可以解决问题。

第四个,能够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规则。我们看一个成果的好坏,要把这个成果所涉及到一些环节、要点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标准化、结构化,便于进一步去使用。第五个,它的价值理念是不是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符合这些方面特征的成果是一个好的成果。

南方财经:怎样可以促进这样一个优秀教育创新成果的诞生呢?

刘坚:像教博会,本身就是推动教育创新成果流动的一个平台、一个机制或者一种手段,它能够激发有志于从事教育创新的教育工作者或者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他去思考能不能按照这一套模型把自己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提炼成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学校中间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一种体制、机制的方式,比如说有优秀教育成果的教师才能够晋级,比如说高级讲师或者特级教师,都是一种推动教育创新成果不断诞生的方式。

其实有很多研究表明教师的成长跟同伴之间相互的交流、相互对话是有一些关系的。教师同伴之间、学科之间、学区之间的,走出当地到外省市进行交流的,甚至全国性的交流、国际性的交流,都是能激发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更加系统化,然后比较清晰地呈现。

南方财经:在推动教育创新成果流动的过程当中有哪些困难?

刘坚:在这个过程中间,可能遇到的这种障碍是很多方面的。我们更直接感受到的是在学术共同体范围之内,我们往往不太重视产生应用的推广。而这件事情实际上在教育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中间并没有形成共识。我们评估一个教师的优秀、评估一个教授的学术成果,更多的是以静态的、写的文章、写的书作为基本标准。至于他的成果对实践有多少推广价值,影响了多少学校,影响了多少学生,并没有形成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在制度上也没有要求,这是一个最直接的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从学校方面,它没有形成一种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机制。只有在最近几年,从国家层面才在号召要建立一个第三方专业服务的机制。无论是一所小学或者一个地区的教育,当他面临某些教育问题的时候,他的经费是只是用于支持自己开展研究,而很少去用经费去对外进行购买。

第三个,即使我想去购买服务,一个成果到底是10万还是20万还是100万?我们衣食住行经过10年、100年的一个演化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市场机制。而教育创新成果产品的机制几乎还处于一个很原始的状态,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化的全链条,从产品的研发到产品的销售,到产品的流通,到产品的使用。

人工智能与教育有机结合

南方财经:此次教博会启动全球人工智能教育主题论坛与成果展示筹备是基于什么想法?

刘坚:教育变革很重要的一个动力,是技术的动力。如果说我们把人类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人类的技术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从狩猎时代到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到人工智能时代,其实人类社会经历了5个阶段,实际上每一次技术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都会发生重大的影响。

现在正处于一个人工智能与前人工智能这样的边界阶段,就是进入或者将要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所谓人工智能时代,就是当机器有了智能之后,人将要和同样有智能的机器共同相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间,我们都需要思考在那样一个时代到来的时候,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能学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去生活,包括他有什么共性的要求,智能它会解放人的哪些方面,如何规避它的风险,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事实上,日本社会去年开始人工智能时代“5.0社会”的培养。适应“5.0时代”的日本人已经成为日本的中小学课程设计的核心追求,已经进入到中小学校。所以中国的中小学或者教育改革也有这方面的声音、这方面的尝试。我们希望能够和一些头部企业来开发更多适合于反映新的技术发展可能对教育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去培养人工智能时代所需要的一些核心素养的产品。

南方财经:目前人工智能与教育行业融合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刘坚:在我们刚刚经历的信息时代过程里面,似乎更多的是技术在带着教育往前走。你会发现我们有大量的投入用于技术更新,信息技术的产品不断地更新,但是对教育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现在更多的是希望讨论技术和教育的有机融合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教育工作者和我们的人工智能团队能够共同的一起来思考问题,而不是让人工智能的技术走在前面,教育工作者被动的一个格局。

南方财经:如何解决其中的人才缺口问题?

刘坚:任何时期的一个改革都不是等人才准备好了才去改革的。往往人才的培养、人才不断地涌现,是在现实需求的过程中、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诞生出来。所以如何培养适合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这件事情是需要我们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间不断的探索,然后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

不是先把人培养好,我们才能做所谓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而是让我们所有的角色共同面对。中国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所谓在线教育的大规模实验,是大家公认的一个事实。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彭敏静 编辑:杜弘禹)

彭敏静

记者

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动态,聚焦珠海澳门,涵盖金融市场、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欢迎与我交流分享,邮箱pengjm@sfc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