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大未来|广东完成92.60万亩“三旧”改造,多市积极推动内部产业空间“腾笼换鸟”
近年,随着各地开发强度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紧缺逐渐成为城市发展共性问题,向存量要空间成为各大城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日,广东省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明确到2023年底,要通过淘汰关停一批、合并搬迁一批、功能转换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集聚区,实现工业用地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中小微企业用地难问题明显改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作为人口大省和制造业大省,2008年广东即在全国率先启动“三旧”改造工作。2008年至2020年底,广东省共实施“三旧”改造面积92.60万亩,节约土地22.77万亩,其中2020年新增实施改造面积10.86万亩,完成改造面积8.04万亩,完成“工改工”改造面积1.65万亩。
产业发展,载体先行。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也正积极推动内部产业空间“腾笼换鸟”,拆除整治碎片化分布的低端工业园,并围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项目以及港澳科研创新实验室,激发新一轮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动力。
佛山已拆除整治超15万亩村级工业园
数据显示,珠三角村镇工业集聚区总用地面积约150万亩,占珠三角工业用地总面积478万亩的31%,但2019年珠三角集聚区的工业增加值约617亿元,仅占珠三角工业增加值的2%。实施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向存量土地要效益,成为推动珠三角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重要渠道。
作为全国经济总量超万亿元城市中少有的,第二产业占比近六成的城市,制造业一直是佛山的经济支柱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园改造、为先进进制造业开拓发展空间的需求也尤为迫切。
在“大湾区 大未来”采访活动中,佛山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理市长郭文海表示,佛山现已整理村级工业园土地超15万亩,力争到2023年完成累计拆除整治21.16万亩的目标,推动全市低端村级工业园区退出历史舞台,为引进优质制造业项目和支持本地企业增资扩产定向供地。
2018年初,佛山市顺德区首次把村级工业园改造列为当地“头号工程”,并逐步探索出企业长租自管、政府统租统管、直接征收开发、政府挂账收储、企业自主改造、生态复垦复绿等“六种模式”,有效解决土地权属复杂、改造路径单一、各方利益难以平衡、改造成本过高、社会资本投入意愿不足等难题,让顺德村级工业园改造驶入快车道,打开佛山城市更新新局面。
在与佛山相对的珠江东岸,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惠州,也在着手盘整工业用地。
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吉在“大湾区 大未来”采访活动中表示,惠州正大力推动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向工业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我们市里头规定,每年70%以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能用于工业,以确保工业用地能够得到落实。”
2018年以来,惠州工业用地占经营性用地出让比重逐年上升,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出让面积达1.38万亩。刘吉表示,2021年惠州计划再盘活土地3.4万亩,同时集中资源打造“3+7”工业园区,包括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等3个国家级产业园区。
其中中韩(惠州)产业园聚焦5G通信及智能终端、新能源电池、智能装备等产业领域,已累计引进项目139宗,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35宗,计划总投资1620.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刘吉透露,目前惠州土地开发强度不到9.7%,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余城市相对有限的土地空间资源相比,惠州陆海空间面积大,其中陆地面积1.1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广深莞三市面积之和,约占大湾区的1/5,“未来大湾区的大工业大产业布局,惠州一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深圳改造300万平方米深港合作科研空间
土地开发强度已近50%的深圳,近年供应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占比逐年大幅提高,产业用地供应总量及占比均呈现逐年下降态势,更多从存量土地中挖掘潜力,通过合理调整现有建设用地内部空间结构和利用模式,实现土地效益的有效提升。
4月25日,深圳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发布《2021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显示,2021年度全市计划供应建设用地1130公顷,其中居住用地363.3公顷,占总量的32.1%,产业用地171.4公顷,占总量的15.2%。对比《深圳市2020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2020年深圳计划居住用地供应293.2公顷,占计划总量24.4%,产业用地供应198公顷,占计划总量16.5%。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接壤处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简称“合作区”),作为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如何有效保障科研空间供给是吸引创新要素集聚的重要先期条件。
“对于香港教授来说,资金可能不是最大问题,但是场地是他们最大的约束,可能学校能够提供的实验室只有6平方米,但是在合作区,我们最小的实验室都可以达到1000平方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发展指挥部副总指挥曾科表示。
此外,曾科表示,针对动物实验室等生物制药领域成果研发,目前合作区已对深圳园区进行改造,提前铺排设计纯水、排污、液氮及通电管道,入驻后直接接入管道即可使用,最大程度便利科学家展开实验。
“目前合作区已落地超140个项目,其中包括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的8个高端科研项目,也引进近10位院士与一大批海外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深圳市福田区副区长欧阳绘宇表示。
据介绍,合作区总用地面积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园区包括皇岗口岸片区和福田保税区,面积3.02平方公里。未来,将利用福田保税区现有仓库厂房在层高、承重等方面的良好条件,以“项目化、定制式”积极推进新空间改造,皇岗口岸片区货检区未来也将释放50万平米土地,成片打造协同创新区。预计到2035年,超过300万平方米的科研、产业及配套服务空间将持续供给,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港合作分工是一个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过程。香港高校有一流的人才,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法律、经济环境等,这其实是深圳的短板。但香港空间短缺,生活、经营成本较高,产品成果转化能力相对偏弱,也没有广阔的市场,而这恰恰是深圳的优势。深港协同合作就能实现双城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发挥出1+1>2的效应。”欧阳绘宇表示。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编辑:杜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