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资百亿,目标千亿!国家电投力破制氢设备“卡脖子”难题!

华夏能源网2021-04-29 11:19

产业集聚或成解决“卡脖子”问题良方。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集聚,国家电投的“氢”步伐正逐渐加速!

华夏能源网获悉,4月27日,吉电股份(SZ:000875)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氢能公司”)与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下称“中韩示范区”)签署《关于国家电投长春氢能产业基地项目合作协议书》。

依据协议,国家电投将在长春投资约100亿元,建设年产40GW的PEM制氢(水电解制氢)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按照规划,长春氢能基地将分三期建设。其中,一、二期项目占地面积约400亩,投资约 50 亿元(含研发投入)。

作为较早布局氢能领域的大央企,国家电投2017年便发起成立了氢能公司。成立四年来,氢能公司依托国家电投的产业资源优势,形成了包括燃料电池研发、动力系统单元开发、制储技术研究以及氢安全检测检验与试验验证平台在内的主营业务。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2019年国家电投全面启动企业市场化改革,先后成立了宁波绿动燃料电池有限公司和宁波氢远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由此开始,掌握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多项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装备的氢能公司,开启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某种程度上讲,国家电投斥巨资打造长春氢能基地,同样也是其产业化推进的一部分。毕竟,产业基地有着实验室无法比拟的协同优势。然而,除了商业化的考量外,建设长春氢能基地还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4月17日,国家电投氢能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连荣参加央视《对话》特别节目——《碳中和倒计时:氢能之热》。节目中,李连荣详细阐述了氢能的意义。他表示,氢能作为终端能源,不仅能够释放“风光”等间歇性能源,还能替代化石能源,减少能源进口依赖,与电能形成互补,有助于解决能源供应问题。

与此同时,他还谈及了氢能装备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具体来说,氢燃料电池领域目前面临8项技术难题。其中,电池领域存在6项,它们分别是催化剂、扩散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以及电堆。搭载上车后还面临另外两项,它们分别是空气压缩机和氢循环泵。

李连荣表示:“当前这8项技术既制约了氢燃料电池这个行业的发展,也对我们上游电解水制氢的技术路线,对整个装备也构成了制约。”而解决上述难题,李连荣表示要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方面,建立自主化研发体系;第二方面,发展自主产业链,降低成本;第三方面,依托自主技术,推进规模化发展。

参照李连荣提出的策略和国电投氢能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两者间的相似之处。事实上,新兴产业发展大都遵循“技术突破—商业转化—产业集聚”的路径,氢能领域同样如此。

国家电投表示,将把长春氢能基地打造成PEM 制氢关键基地规划装备研发创新、示范应用、高端装备制造一体化的产业集聚区,形成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支撑区域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

长春氢能基地的意义,不仅对解决“卡脖子”难题有积极意义,更有助于推动氢能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国家电投这样巨头型的能源大央企率先重金投入,对于起步期的中国氢能产业具有拓荒意义!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作者:Gavin

(作者:华夏能源网 )

华夏能源网

自媒体

价值型能源财经新媒体,连接能源产业与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