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优刻得联合创始人兼COO华琨:现阶段扩大市场规模更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张赛男 上海报道
2021-04-30 20:41

上海市杨浦区隆昌路619号,是优刻得(688158.SH)总部所在地。这个园区内坐落着众多创业公司,优刻得的大楼并不是最醒目的那一栋。但这家公司拥有两个特别的标签:“科创板云计算第一股”、“国内A股市场同股不同权第一股”,这些光环使优刻得在资本市场获得了特别关注。

走进优刻得一楼大厅,一张世界地图颇为亮眼,地图上标注了公司在全球各地的数据中心节点。客户的LOGO更是密密麻麻,包括宜家、麦当劳、今日头条、腾讯视频、百度、携程等知名品牌。

2012年,优刻得在上海创立,是中国云计算早期的拓荒者之一。这张世界地图,显示了这家不足10岁的互联网企业更大的野心。

时至今日,优刻得上市已一年有余。近日,优刻得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年报及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2020年公司完成合并营业收入为24.55亿元,同比增长62.06%;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98亿元,同比增长72.31%,连续9个季度实现业绩增长。

但这张成绩单同样戳中了投资者敏感的神经:这也是两份亏损的财报。同时,优刻得最新股价较发行价上涨16.7%,较最高价下跌逾6成,优刻得未来的成长性受到市场关注。

优刻得在上市之后做了哪些拓展?亏损的逻辑是什么?战略调整有何深意?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UCloud优刻得联合创始人兼COO华琨进行了一次独家专访,他对公司过去的业务发展、当下的市场表现、未来的战略规划等作出全面解析。

(优刻得联合创始人兼COO华琨)

“疫情对业绩的影响是长期的”

过去一年,受到疫情、5G技术及新基建等环境变化影响及政策推动,云计算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优刻得也因此收益。

数据显示,2020年,优刻得完成合并营业收入为24.55亿元,同比增加9.40亿元,同比增幅为62.06%。在音视频、在线教育、远程办公、政府、运营商等行业,公司都取得了业务增长,并支持用户持续向下沉市场渗透。

华琨在点评去年的成绩单时表示,“我们整体完成了公司的既定目标,就是增长战略。我们最主要的目标是要超过行业的增速,已经实现了。”

其次,研发和建设也是去年优刻得做的主要工作之一。“这是为未来做准备。去年研发人员在不断增长,在今年会体现更多一些。基建投入方面,主要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和上海青浦两大数据中心建设。”

年报显示,2020年,优刻得研发费用为2.46亿元,较去年上升30.55%,主要为研发人员薪资增长和员工股权激励费用。

此外,记者了解到,优刻得的两个数据中心项目建设进展快速:乌兰察布项目一期自2018年7月破土动工以来,如今已顺利封顶,一期将于2021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青浦数据中心于2020年8月正式开工,预计2022年年初投产。自建数据中心有助于提升云计算公司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通过控制机柜成本,降低综合成本,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进入今年一季度,优刻得持续扩大业务规模,实现营业收入7.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98亿元,同比增长72.31%,连续9个季度实现业绩增长。

 “这跟公司整体战略有关。”华琨说。

就在2020年初,优刻得定下来扩大市场规模的目标。

华琨对此解释称,“首先,云计算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增长空间很大。其次,这是一个讲规模、讲品牌的行业。我们定了这个增长战略后,后续的组织行为、资源、策略都会往上面靠,在这个行业内,增长是第一位的。同时,公司发生了几方面的变化:一是有专门的团队服务一些互联网大型客户,这在过往是没有的。二是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了增长,尤其上市后,公司品牌、实力得到了更大范围认可,很多大公司开始将我们列入供应商体系,这真的很不容易。三是传统的政企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成绩。”

在谈到去年一季度疫情对公司造成的影响时,华琨表示:“去年同期,疫情对公司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包括出差、和客户交流等,但影响整体可控,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公有云,客户可以比较方便地获取服务。”他说,“(今年一季度的增长原因)更多的还是业务本身的增长。”

他进一步表示,“从去年到今年,疫情对视频、娱乐的需求增长有所促进,更长远的是它加快了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种影响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常态的。在这个冲击后,他们会去寻找解决方案。但这个过程有时间差,可能在这一两年还无法快速反应在行业数据上,未来可以看到逐步落地。”

“可以盈利,但规模更重要”

虽然优刻得营业收入获得了大幅增长,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其上市后交出的首份财报显示:亏损3.43亿元,由盈转亏。

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华琨对话的过程中,谈及业绩问题,他主动接过了“亏损”的话头,并不避讳。

“我偶尔也看投资者的评论,因为过去的中国资本市场上传统企业偏多,所以我感觉国内的一些投资者去衡量公司时,相对还是以利润为导向。对于优刻得这样的高科技公司,首先我们很明确企业是要盈利的,也非常关心未来的盈利目标和进展。但从美国的纳斯达克来看,投资者认可一些未盈利企业先上市获得资金,然后利用资本用于研发、推广,这些都是为了企业做高门槛、加大规模,为了未来更好的盈利。所以我也特别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种高科技企业的成长轨迹。”

那么,优刻得到底为什么会在2020年出现亏损?实际上,其逻辑与上述一致。华琨解释,因为这一年优刻得加大投入以开拓更大的市场。

“我们很多投入都用于技术人才引进,市场营销推广。这个市场很大,客户需求多,我们要开拓更多的行业、产品,投研发、招销售。而且这个行业人才也非常难得,所以要做股权激励,吸引和留住人才,其实我们的股权激励比例是比较高的,基本上覆盖了30%左右的核心人才。此外,我们要投数据中心,购买大量的设备,甚至拓展海外的市场。上述这些都需要大量投入。”

而对于未来的盈利目标,优刻得和华琨心中都有一张时间表。“我们心里有一个很明确的规划,一是规模效应会带来边际成本的递减。二是大量的技术运营手段在优化,通过资源调度、错峰利用、多产品线间的多元化规模效应叠加,以及一些资源复用等,未来都可以看到效果体现。”

有意思的是,舍弃短期盈利更像是优刻得的主动为之。“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盈利,但盈利的同时意味着市场份额会受限。”华琨说。

这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体现了优刻得背后更大的野心。

“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说白了就是要去争夺、获取更多的用户。这种时候,如果不去投入,对公司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很清楚这个行业的发展规律和商业模式,任何事情要看长远,优刻得的目标是要成为这个行业里的第一梯队。我们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定要抓住。”

华琨表示,最近一两年,优刻得要做的仍然是大规模投入,但同时重视毛利的提升。而今年一季度公司的毛利率已经企稳。

作出这样的战略调整需要勇气和魄力,华琨坦言,“我们当然希望‘既要还要又要’,但要尊重这个行业的发展规律。我们预测到市场会有一些质疑声,但还是决定坚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优刻得会用时间去证明,用业绩、用增长去证明。”

“希望科创板的好学生越来越多”

优刻得之所以有底气做出战略调整,一方面是对自身业务先进性的确信,另一方面离不科创板的助力。

2020年1月20日,优刻得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A股第一家云计算公司,并成为首家“同股不同权”公司,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破冰。

回忆起上市之前的准备,华琨感触良多。

“同股不同权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也是一种包容,它保证了企业家精神。其主要的难点是要立法支持,要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国资委认可。优刻得股东中也有中国移动这样的央企,(上市)它也要投同意票、报国资委审批同意。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顺利的,各方对新的规则取得了一致的同意。”

在华琨看来,科创板另一重要的制度突破就是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他直言“这个太重要了!”

“有一些创业公司如果等到盈利再上市,可能就‘死了’。这个制度给了企业很大的空间,不必为了亏损而纠结。虽然优刻得在上市的时候已经是盈利状态,但心态上是不一样的,了解这个政策之后,我们就放开手脚做了。”

如今,优刻得上市已有一年有余,借力资本市场的发展,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我们变得更自信了,因为公司更多地服务传统政企,他们对上市公司品牌很看重,上市使我们获得了品牌背书。同时,资金获取也有了通畅的渠道。这两点让我们更有自信去服务更多大客户。”华琨说。

此外,上市之后,企业多了对外投资的渠道。据悉,优刻得今年投资了一家主营为工业互联网的公司,其在数字孪生、智能车间等领域的实战经验,将帮助优刻得更好地服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不过,在华琨看来,上市只是一个开始,“在云计算这个行业,前面都是巨头,我们要进入第一梯队,以上市为起点去做五年规划。”

回望优刻得上市之后的表现,与多数A股企业一样,也经历了股价起伏。优刻得发行价为33.23元,一个月后触及最高点114.07元,此后回落。截至4月29日,报38.77元,市值164亿元。

对于当前的股价表现,华琨直言“被低估了”。但在资本市场的波动中,他也获得了一些新的启发:要去跟市场交流,让投资者更了解这个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但最核心的还是做业务,不断地交出比较稳定可信的业绩报告。

“此前公司也有考虑过在美股上市,但科创板出来后,还是决定在国内上市,毕竟市场在国内,客户主体在国内。我想可能还是需要时间,希望投资者理念可以跟国际接轨的步伐更快一些,多一些价值投资者。”

而对于近期热议的科创板科创属性修订的话题,华琨表示,“科创属性修订是好事,说白了,就是让这个班上的同学变得更优秀,让这个学校是一个好学校,获得更多认可。优刻得很清楚自己的科技属性,希望这个板块科技属性越来越强。”

(作者:张赛男 编辑:李新江)

张赛男

财经版记者

曾是一名宏观经济记者,现转向微观领域。专注A股上市公司、上交所监管动态。欢迎交流,邮箱zhangsn@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