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未来五年民生目标:新增基础教育学位约90万座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帆 深圳报道
2021-05-07 05:00

5月6日,深圳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刊发了日前召开的深圳第七次党代会报告全文(以下简称“报告”)。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而未来五年将是深圳在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

报告指出,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互为支撑、互促互进,必将充分释放“化学反应”“乘数效应”。

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深圳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包括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比较突出;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原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供给仍存在短板弱项等。

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未来五年的具体目标: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左右,原始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万元;PM2.5年均浓度低于20微克/立方米等。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看来,报告对深圳发展新的历史机遇作出重大判断,明确了新时代深圳发展的重大使命与动力来源。

GDP年均名义增速需达到7.6%

2020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2.77万亿元、居亚洲城市第五位,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7.4%。而按照未来五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的目标来看,深圳GDP年均名义增速需达到7.6%以上。

2020年9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曾发布《新40年·新40企——深圳未来发展的新力量》报告,其中预测,到2025年深圳总量将达到4.2万亿-4.5万亿。

超过4万亿的目标,动力来源于哪里?科技创新或许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方面。

当前,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6万家、是2015年的3.4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而在本地的经济观察人士看来,深圳在科创领域的一个新的动向在于,正在从产业创新迅速走向基础研究,未来,从产业中心向科学和产业中心过渡,将是深圳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全新定位。

党代会报告也指出,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提升创新引领力;“一技一策”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

郭万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卡脖子”问题方面,深圳的企业尤其有着切身感受,并且,深圳发展到当前程度,有的企业率先走入“无人区”,走向原始创新,因此,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方面,深圳可以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此外,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博士后杨海波向记者表示,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优质企业的产业空间供给问题,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都将可能成为深圳未来五年迈向4万亿体量经济体的动力来源。

而在深圳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背景下,改革也将为深圳的发展注入动力。

报告专门对改革工作做出了部署,提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在国土空间管理、人才流动和工时薪酬等方面实施更加灵活的创新举措;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创新体制、财政体制、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等。

郭万达向记者表示,过去40余年,改革开放推动了深圳的高速发展,未来,改革还有空间,还有红利。

将“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

在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指标之外,报告在民生问题方面也着墨颇多,其中提出,未来五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万元,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覆盖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舒适。

从深圳在“十三五”期间的表现来看,2016年到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在8%乃至9%以上,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增速降至3.8%。但今年一季度,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4.4%,表现出可喜的增长势头,尤其是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5662元,同比大幅增长17.3%。

报告还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探索按要素分配的有效形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这些都体现了深圳对民生幸福的重视。而如何将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也将是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需要长期面对的命题。

事实上,仅从工资收入角度看,深圳提供了大量薪酬颇具竞争力的就业岗位,这也是其不断吸引人口流入的关键因素所在。有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增加收入之外,大城市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控房价等同样重要,这样才能提升居民的整体获得感。

这正是深圳努力的一个重点方向。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迈进。

郭万达表示,深圳将来要打造全球标杆城市,这涉及民生幸福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对深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在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40多年里,深圳留下了民生欠账,另一方面,仅从2015年到2019年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了266万,这又进一步带来了新市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

过去的五年间,深圳在民生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譬如,持续将财政支出近7成投向民生领域;基础教育学位比2015年增长近30%;高等教育处于历史最快发展期,高校数量从9所增至15所;新增病床位3.2万张;三甲医院增至21家、实现翻番;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6万套。

未来五年,仅在教育方面,深圳就提出将实施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攻坚计划和“高中园”建设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学位约90万座。

深圳人大代表杨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的教育欠账一定会补上,这也是市委市政府对民生项目大力度重视的一个重要信号。

(作者:王帆 编辑:周上祺)

王帆

政经版记者

关注教育、人口、城市竞争力,深耕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政经新闻。欢迎交流,个人微信:wangfan25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