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电话会议4000人参加,两天市值上涨2600亿,大宗商品上涨还要持续多久?

21沸点 2021-05-10 10:54

五一假期归来,大宗商品市场又掀起了新一轮涨价潮,牛市行情愈演愈烈!

5月10日国内期货市场早盘,矿钢期货高开高走,盘中掀起涨停潮。截至9:45,铁矿石、线材、螺纹钢、热卷期货均涨停。沪铜期货主力合约一度涨超4%,最高触及77390元/吨,刷新记录高位。沪铝期货主力合约突破20000元大关,续创2008年7月以来的近十三年新高。

大宗商品板块市值两天涨2600亿元

刚刚过去的两个交易日,代表大宗商品的周期性行情板块股票市值两个交易日大涨近2600亿元,市值来达8.43万亿元。与此同时,大宗商品期货也出现持续暴涨行情。

(大宗商品指数近期持续上涨)

五一节后,A股市场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之前强势的消费、医药、美容等纷纷杀跌。一如春节之后,强周期板块卷土重来,而且从市场情绪来看,此次的预期比春节之后更为强烈。据WIND数据,周期性行业市值两天上涨超2600亿元,总市值来到8.43万亿元。

期货市场多个产品继续冲高,伦铜突破10000美元/吨关口创下10年新高。伦铅也乘机上行突破2200美元/吨关口,创下近19个月新高;沪铅主力合约创下近3个月新高。铁矿石、螺纹钢、焦煤、动力煤等全线上扬。南华商品指数已经创出历史新高。

周末,一位投资人在微信上爆料称:某券商大宗/贵金属电话会议参会人数高达4390人。

随着人气的高涨,这个板块是否能持续大火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这种可能性。周五,美国公布的就业数据爆冷,令到美元大幅杀跌。而美元大幅杀跌对于大宗商品的价格而言,有着明显的助攻作用。与此同时,以Kolanovic为首的摩根大通策略师正在加大对通货再膨胀交易的押注。嘉能可CEO Ivan Glasenberg更是表示,铜价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上还将再上涨50%。

不过,通胀预期的崛起只会利好部分周期性股票。若通胀真正恶化,全球央行必定会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届时权益市场的大部分品种必将受到冲击。这一点,最近两个交易日,A股也逐渐有所体现。市场结构的演变似乎正在到来。

本轮大宗上涨将持续多久?影响几何?

兴业证券发布研报表示,从需求端、供给端以及产业链安全性角度探讨本轮价格上涨的三大主要因素。

  • 需求端:全球补库存,更多体现为结构性分化。近期发达国家疫苗接种推动全球需求预期回暖。但与上一轮供给侧改革相比,国内总需求或不如2016-2017年,需求恢复表现为出口和新兴行业导向的结构分化。

  • 供给端:新兴市场复苏落后+“碳中和”推动价格上行。原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新冠疫情恢复的错位加剧了大宗原材料的供需错配,推动了价格的上涨。“碳中和”相关的限产政策也提升了涨价预期。

  • 产业链安全性:地缘政治摩擦和对产业链安全性的关注使得短期供需错配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也是相比供给侧改革时期的新增因素。

  • 大宗涨价的行业影响:压缩下游盈利,但存在分化。2016-2017年供给侧改革中,上游涨价行业如煤炭、钢铁等毛利率提升较大,中下游行业毛利率普降。而本轮上游原材料行业毛利率提升明显,但中下游行业的毛利率存在分化。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出口产业链毛利率不降反升,但纺服、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盈利受压缩程度则高于2016-2017年。

大宗上涨“Price in”了多少经济回暖预期?从历史规律来看,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与中美经济增速和放水程度高度相关。以铜价为代表,而当前铜价处于历史高点与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但对全年经济反弹和放水预期反映的已较为充分。由于新冠冲击带来的经济快速反弹和库存回补也具有临时性因素,在短期的供需错配逐渐消除之后,也需要关注基本面支撑的回落。

关注大宗商品进一步涨价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随着大宗价格的上涨, PPI在未来几个月可能上升至7%附近。4月份政治局会议显示当前政策重心在于经济转型和解决存量债务问题,对短期输入性通胀的担忧不大。未来货币政策可能更多保持“相机抉择”,关注PPI对CPI的传导效应。

开源证券表示,过去一段时间的风格反复可能来源于利率阶段性下行与认知惯性形成的共振,但基本面因素中促进风格大切换的核心矛盾(估值、利率)仍然存在甚至重新强化。当下市场“交易通胀”愈演愈烈,这对于周期是机遇,但对于前期的高估值板块也将形成持续压制。周期与价值风格的占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线,对于未按此前强调的提前布局周期的投资者来说,一切都还来得及,当下仍然是最佳的布局窗口而非终点。

不过,对于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而言,也并非一片坦途。因为,从历史来看,美元指数往往在5 月季节性走强。若这个指标走弱,大宗商品必然也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另外,按广发证券的研报,预计美联储将在今年三季度提供明确的削减QE时间表,明年中结束QE,明年下半年引导加息预期。只要这个时间表出现,大宗商品的价格预期就可能发生变化。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来源:综合自市场消息、券商中国、财联社、券商研报等。

(编辑:谢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