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家丨邢毓静:深圳“双循环”实践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 邢毓静
2021-05-10 11:30

回顾历史,深圳40年来经济发展历程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成功范例。深圳的产业基础、创新能力、人才优势、开放发展理念起源于“外循环”、成长于“双循环”,并最终反哺“内循环”,为深圳下一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深圳40年经济发展历程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成功范例

(一)改革开放初期(1980-1990),深圳凭借区位优势和特区政策优势,率先参与国际循环。

承接香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制造业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70年代末,香港人力、土地成本持续上涨,纺织、电子产品、玩具、钟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量向外转移。深圳依托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以及经济特区的政策、税收等方面优势,积极承接香港的加工装配订单,吸引大量“三来一补”企业到深圳落户,1979年底,兴办了200多个“三来一补”企业,与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

承接台湾劳动密集型制造业。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允许“举办台湾投资者拥有全部资本的企业”。1988年10月,台企富士康选择深圳作为在大陆投资设厂的第一站,最开始在深圳生产电脑连接器,后来不断发展代工各类电子产品,随后一大批台企纷纷在深圳设厂开展加工贸易。

国际循环是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一阶段,“三来一补”和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深圳出口和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990年末,深圳外商投资工业产值106.9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6.28%;工业中出口产值102.6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3.7%;加工贸易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71.78%,占进口总值的比重达到75.38%。

国际循环为深圳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必要的物质和人力资本。1990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172亿元,比特区建立初期(1980年)增长63倍;出口总值82亿美元,增长725倍。特区成立的1980年至1990年,全市累计引进外商实际投资32.5亿美元,兴办三资企业3269家;工业投入使用的资产总额232亿元,其中40%是来料加工业务中由外商提供的。全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从1980年的1.3万人增加到42.7万人,全市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较1982年增长4.5倍。

(二)1991-2011,深圳内外循环并重发展、互相促进,从“深圳加工”向“深圳创造”迈进。

1.90年代深圳持续提升参与国际循环的质量,从“深圳加工”走向“深圳制造”。

加大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国际循环科技含量显著提升。90年代初,随着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深圳更加注重参与国际循环的质量,加大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带动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持续提升。1994年末,累计引进的技术先进型外商投资企业47家,1997年新认定外商投资先进技术型企业28个,2000年末,深圳已有161个先进技术型企业。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1064.45亿元,是1993年的13.8倍,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42.3%,是1993年的3.2倍;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达到24%,较1995年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

“深圳制造”享誉全球,但进出口以“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为主。这一阶段,“深圳制造”享誉全球,1993至2000年,深圳连续8年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电讯器材、家电、玩具、箱包、鞋帽等远销海外。但“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在进出口中占比依然较高,1991至2000年,加工贸易占出口比重一直在80%以上,占进口比重基本在70%以上(图1)。

2.进入新千年,深圳更多采取内外循环并重的发展策略,促进“深圳制造”逐步进化为“深圳创造”。

引入国际头部高科技企业,继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深圳借助加入WTO的契机,加大力度引进头部跨国公司在深圳投资高新技术产业。2001年,《幸福》杂志列出的世界500强公司中,有70多家落户深圳,其中IBM、日立、飞利浦、杜邦、惠普、三星、施乐、康柏、三洋、理光、西屋电气、东芝等15家在深圳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注重培育内循环,加强对本土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深圳通过倾斜性产业政策、新办高新技术园区、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等措施,加强对本土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2000年,深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首次突破50%(图2),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从模仿学习进入自主创新的新阶段。

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深圳创造”成效显现。这一时期,深圳头部高科技企业开始走上“本土研发、境外销售”的“双循环”发展道路。2001年,深圳最大的高科技企业华为海外业务收入为27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2%,2003年中兴通讯海外业务收入23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3%;2011年华为和中兴海外业务收入分别上升至1384亿元和467亿元,占各自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上升至68%和54%。2001-201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从32.0%提高到40.5%(图3)。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深圳“双循环”进入新阶段,“深圳创造”竞争优势更加凸显,“内循环”的主导作用逐渐显现。

高质量发展引领下,“深圳创造”竞争优势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圳创造”竞争优势更加凸显。华为、中兴、大疆、比亚迪、欧菲光、顺络电子、迈瑞医疗、华大基因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和细分行业龙头开始展现国际竞争优势,从数据上体现为深圳出口的科技含量持续提升,2012-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例从40.8%持续攀升至54.8%。2016年,深圳民营企业出口占比45.8%,开始替代外资企业(出口占比44.8%)成为深圳出口的主力军。(图4)。

随着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崛起,深圳“内循环”主导作用逐渐显现。从固定资产投资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外资企业份额持续下降,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份额持续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2019年民营企业、国有和集体企业、外资企业份额分别为54.0%、35.4%和10.6%(图5)。深圳工业产值中内销占比从2011年的46.6%上升至2019年的61.0%,工业产值中内资企业产值占比也从46.8%上升至68.8%(图6)。以代表性企业华为为例,其2011年国内业务收入占比为32.2%,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前的2017年国内业务收入占比升至50.5%,2019年继续上升至59.0%。

二、40年“双循环”实践为深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锤炼了一批兼具工匠精神、管理经验、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

深圳80年代率先参与国际循环,带动了深圳经济和居民收入的迅速增长,也造就了当时的全国人才“孔雀东南飞”。随着深圳参与国际循环的层级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深圳不断吸引高端人才从全球各地“飞入鹏城”。据深圳统计局及深圳新闻网数据,2019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344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拥有各类人才580万,深圳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人,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近1.6万人,全职院士46人,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4万人。这些人才经历了深圳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持续开展自主创新的锤炼,兼具工匠技术、管理经验、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大有潜力,是下一步深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宝贵财富。

(二)锻造了一批源起外循环、反哺内循环、在双循环互相促进中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链。

深圳的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和金融等诸多产业链,在参与国际循环中不断发展成熟、最终反哺内循环,为强大国内市场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深圳内外循环互相促进的典型写照。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例,其发展壮大,与1988年台企富士康选择深圳作为在大陆投资设厂的第一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富士康不仅为深圳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而且带来了苹果产业链,以立讯精密为代表的一大批深圳本土苹果产业链企业应运而生,直接促成了深圳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链的崛起。据万得资讯统计,2020年末,苹果产业链在A股有42家上市公司,其中15家位于深圳,在所有城市中数量最多,市值高达15316亿元(图8)。华为、OPPO、vivo等手机业务的迅速崛起,也得益于苹果产业链在深圳的深耕细作,带来的深圳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强大的产业链优势。

(三)形成了联通国际国内市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内外循环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圳特区发展的前十年,“外引内联”是深圳经济腾飞的“双翼”。1987年底,深圳注册的内联企业2658家,占全市企业的三分之一,其产值在当年工业总产值中占比17.8%,加上三方联合(内地、深圳和外资联合)的企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随后,深圳的“外引内联”不断与时俱进,在多个领域形成了内外循环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例如,深圳供应链行业为遍布全球的国内外企业提供优质的进出口采购、报关、税务、物流、仓储、分销等一揽子综合性服务,为畅通国内国际循环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中国80%以上的供应链企业都位于深圳,深圳的供应链行业诞生了怡亚通、飞马国际、东方嘉盛、普路通等知名上市公司。深圳大力发展的跨境电商,也是新形势下“内引外联”的典型案例。在国内疫情严重的时候,深圳跨境电商成为口罩和其他紧缺医疗防疫物资进口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在疫情全球蔓延的时候,深圳跨境电商又为我国支援其他国家医疗物资、支持全球“抗疫”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塑造了以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的包容开放发展理念。

深圳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尤为注重“师夷长技以自强”,借鉴和吸收成熟市场经济体的发展经验。一方面,每年都举办大量的座谈、交流、咨询、演讲等活动,邀请国际各界人士出谋划策;另一方面,派出各类人员到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欧美等地开展调研、考察、培训活动。深圳毗邻香港,香港的市场化、国际化等开放发展理念,深圳接触得最早、感受得最深、受到的影响最大、践行的最为坚决。深圳民营企业体现出的探索勇气、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与深圳和香港等发达经济体密切的商务往来、业务合作密不可分。

(作者邢毓静,目前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局长)

(作者:邢毓静 编辑:辛继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