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回升趋势再次确认:企业贷款、房贷利率均首次上行
今年贷款利率在LPR基础上的上浮点差限制放松,银行贷款定价自主权边际放宽,贷款利率有“补涨”的述求。
央行5月11日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再次上行,较去年12月末上行0.07个百分点至5.10%。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均为首次上行,二者分别为4.63%、5.37%,较去年12月末上行0.02、0.03个百分点。
此前,央行在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还曾披露,2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56%。即环比来看,企业贷款利率上行更加明显,达0.07个百分点。
对于今年的贷款利率上行市场早有预期。多位银行业分析师表示,相较去年9月末利率回升的季节性因素影响,3月各线贷款利率回升,证明利率回升的逻辑确立。
国泰君安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张宇认为,一季度贷款利率有四大特征:一是贷款利率整体企稳回升的趋势被进一步验证,也间接说明了经济复苏势头仍然强劲;二是企业贷款利率较去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说明随着经济持续复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使得银行议价权边际提升;三是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较去年末上行0.03个百分点,主要是房贷集中度等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使得房贷供给边际收紧,从而推升利率;四是由于一般贷款利率较去年末持平,而其中的企业贷款利率是上行的,因此推测零售消费贷款的利率边际小幅下降,这意味着银行在消费信贷领域的风险偏好有所降低。
企业贷款利率上行幅度将有多大?
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企业贷款利率即有所表述,并释放了利率可能上行的信号: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在继续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实际贷款利率”下行,意味贷款利率变动的空间更大。
东吴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祥云表示,一季度新发放贷款利率已经逐步进入利率回升的新阶段,尽管总体回升幅度有限,但趋势明确。“除了观察宏观环境和监管表态以外,微观层面调研银行也得到正面反馈,部分中大型银行已经上调了一些产品(例如经营性贷款)的利率指导价,上调幅度约5-25BP不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多地调研也了解到,随着监管部门加强对经营性贷款可能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力度,多数银行上调了经营性贷款的利率。
“根据我们之前的模型,预计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全年应该上行0.5个百分点,后面三个季度应该会加速。不过,也不排除有政策的干扰性。”一位银行业分析师称。
一位银行业人士也表示,近两个季度贷款利率的上行显得较为不顺畅,这就意味着政策层面是纠结的,实际上不排除期间曾有过窗口指导。“市场利率明确往上走,那么对优质客户资源较为稀缺的中小银行来说,是否有勇气抑或是否有能力上调贷款利率,既有政策层面上的困难,亦有市场竞争加剧方面的为难。”
据国盛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杨业伟对百位信贷经理的调研结果显示:有27%的信贷经理认为二季度对公企业贷款利率将较一季度平稳上升,但有60%的信贷经理认为对公贷款利率保持平稳;今年贷款利率在LPR基础上的上浮点差限制放松,银行贷款定价自主权边际放宽,贷款利率有“补涨”的述求。
“新发放贷款利率已底部企稳,回升趋势还在继续,后续回升幅度取决于央行应对通胀力度和政府降杠杆幅度的角力。”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先爽表示。
热点城市房贷利率趋升压力更大
对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行,市场更加不会意外,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次独家报道了部分地区房贷利率调整情况:
5月6日建行深圳分行下发通知,即日起调整房贷利率首套房贷款利率执行LPR+45BP(相当于5.10%),二套房贷执行LPR+95BP(相当于5.60%),相比之前分别上调15BP和35BP。
4月28日,广州地区四家大行调整房贷利率,首套房贷利率调整为最低LPR+75BP(5.4%),二套房贷最低LPR+95BP(5.6%), 相比4月初各上调10个BP,且这已经是广州地区今年以来的第三次调整。
据此前融360发布的对全国42个重点城市监测数据显示:4月(数据采集期为2021年3月20日-2021年4月18日)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31%,环比上涨4BP;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59%,环比上涨2BP。42个城市中22个城市的房贷利率平均水平环比上涨,10个城市的涨幅在10BP以上。
国盛证券调研结果显示:房地产调控趋严,按揭贷款利率依然处于升势,29%信贷经理认为二季度将抬升按揭贷款利率,65%信贷经理认为将保持按揭贷款利率平稳;监管对房地产调控保持趋严的态势,对于一些热点城市的按揭贷款利率趋升压力更大。
“二季度信贷投放将回到正常节奏,预计投放全年的24%左右的额度,对应的信贷规模预计在4.6万亿左右,较去年同期减少4000亿元左右。从额度分配来看,依然重点会向制造业倾斜。”国盛证券预测。
(作者:李愿 编辑:曾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