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日涨幅106元/吨,转型中的钢铁行业:产销双盛 政策双控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晨 北京报道
2021-05-13 05:00

钢铁产业的供需价格状况遇上国家从严加严的政策体系建设,面对紧锣密鼓的双碳目标时间表,钢铁行业除了要面对不断波动的原料市场,还要面对日益趋紧的政策、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和能源、技术方面的短板。

钢铁产业最近不论在政策还是市场方面都格外热闹。

铁矿石价格持续走高,在5月7日刚刚突破212.8美元大关,5月10日新加坡铁矿石期货价格一度上涨逾10%,又创下了每吨226美元的价格历史新高。钢铁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五一”小长假结束后,国内钢材价格快速上涨,5月8日,国内重点城市25mm三级螺纹钢平均价格5661元/吨,较前一日上涨106元/吨;当天热轧卷板价格达6118元/吨,打破了2008年历史最高点纪录。

与红红火火的产销盛况相对的,是产量和产能双控在政策上的收紧。

4月28日,部分钢铁产品进出口关税调整政策发布,降低多种原材料进口关税的同时鼓励多种基础性钢材“出口转内销”,缓解国内市场的钢材短缺。新版《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也在“五一”小长假结束后出台,钢铁产能置换比例明显趋严。

高产量、高性价比的中国钢铁行至低碳转型的“路口”,是会被日益收紧的环境低碳政策掣肘,还是会凭借良好的市场状态抓准转型机遇?

钢铁产业最近不论在政策还是市场方面都格外热闹。新华社

铁矿石的非合理因素涨价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的铁矿石供需总量上并不存在失衡问题,由于市场因素,仅在部分高品质铁矿石品种方面存在结构性失衡。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铁矿石供应链受阻,铁矿石港口库存由年初的1.25亿吨左右快速下降至6月份1.06亿吨,港口库存量趋紧。但自2020年下半年至今,随着国内疫情好转,经历了一年有余的疫情冲击后,4月30日的港口库存已上升至1.3亿吨。

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国产矿产量2.35亿吨,同比增长了21.6%;进口矿2.83亿吨,同比增长8%;生铁产量2.2亿吨,同比增长8%。

据此,李新创表示,目前铁矿石价格的大幅上涨并非供需基本面产生的影响,而更多是非合理因素涨价。

李新创认为,相关方面已经通过在放宽初级钢铁产品进口限制,替代部分铁矿石需求的同时,压减粗钢产量,减少铁矿石需求预期,并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国内矿开发。此外,在铁矿石定价机制优化、限制铁矿石期货炒作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产量产能的政策双控

4月2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自5月1日起,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同时,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5月1日起,调整包括生铁和还原铁,钢坯钢锭、再生钢铁原料和铬铁等四大类钢铁产品进口关税为零关税。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许召元表示,钢铁关税的调整,总体方向是减少出口增加进口,这将有利于增加国内钢铁总供应,不仅有利于平抑过快上涨的钢铁价格,减轻下游行业的成本上升压力,也有利于减少对铁矿石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压力,此外,作为重要的高耗能产品,减少出口增加进口有利于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除了经济措施之外,停滞了近一年半的钢铁产能置换工作将于6月1日重启。工信部发布新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大幅提高钢铁置换比例,扩大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明确置换范围,严守不新增产能红线。这一实施办法将于6月1日起实施。

执法检查工作的开展也促使地方政策收紧。生态环境部在3月份对唐山市钢铁企业开展突击检查时发现,多家钢企存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未落实相应减排要求、生产记录造假等问题。之后,唐山市发布限产减排通知,对执行范围内的钢铁企业,分别提出一定时间段内限产30%或50%的减排要求。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限产减排、产能置换政策,辅以进出口关税,收紧钢铁产量的政策体系正在渐渐成型。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此前曾表示,工信部将从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坚决压缩钢铁产量这四个方面促进钢铁产量的压减,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的下降。

避免政策执行“两张皮”

李新创认为,目前钢铁企业环保限产减排政策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个别区域一刀切的管控手段,导致企业上千万投资的脱硫脱硝设施频繁启停,催化剂失活、设备腐蚀严重降低使用寿命、启停机非正常工况的耗能高碳运行。

因此,如何在地方层面给予环保真投入的企业一些差异化停限产管控优惠政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要避免国家政策制定与地方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还有一些地方提出了超超低限值要求。李新创透露,相较当前国家标准,当前国家超低排放限值与重点产钢大省地方标准排放浓度限值已经大幅加严,基本也达到了现阶段环保末端治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上限。

个别地方超超低限值的提出,或使已开始或完成的改造项目建设推倒重来,且还需对已达到超低排放水平的节点进行提标改造。这又需要企业投入巨额成本,且可能导致高能耗、二次污染等问题,甚至会催生一些为求达标铤而走险,采用非常规手段的不良案例。

执行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5月10日,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钢铁去产能“回头看”检查工作的通知,将重点检查2016年以来各有关中央钢铁企业、有关地区在退出产能情况、2021年粗钢产量压减工作情况等六方面。

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曹立平此前也曾表示,钢铁行业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排放源之一,产污环节多,污染排放量大,一直都是污染防治的重点行业。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钢铁行业在内的重点行业帮扶力度,组织专业力量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此外,大气监督帮扶将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专项,会涉及到一些VOCs排放企业。涉及氮氧化物的重点排放行业和企业,也会纳入相关的专项监督帮扶之中。

能源与技术有待攻关

面对低碳转型压力,高排放的钢企也在积极寻求新的生产方式。作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消耗大户,采用绿色能源是钢铁生产活动中行之有效的减排措施。

许召元认为,钢铁行业首先要更加重视节能降耗,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进行精益管理,全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次要从行业加强协同攻关,加大对氢气直接还原炼钢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创新,并逐步提高我国废钢再利用的比重,从而更好地利用清洁低碳能源在钢铁生产中的使用;此外,还要重视国际市场的全球化调节,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在必要时减少钢铁出口加大进口。

首钢股份日前发文表示,现阶段氢冶金在研发、产业化、流程化三方面面临重大课题。现有制氢技术有较高能耗,会导致一定的排放。而氢在冶金流程上的使用,也有一些技术难题亟待破解。

首钢表示,未来氢冶金可能展现为单一的氢冶金流程,和氢冶金技术与传统流程结合两种形态,且它们可能会在较长时期内并存。

彭博新能源财经中国电力市场分析师魏汉阳表示,目前国内虽然已经有不少企业进行了氢能炼钢项目试点,但是成本依旧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大量绿色制氢并储氢的成本仍较高,而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地利用此项技术,降低成本才能具有市场可行性。

相比之下,电炉炼钢则在当下显得更加具有实操性。李新创认为,电炉炼钢采用电力为主要能源,保持现有供电方式完全能够满其需求。未来国家进一步提高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使用比例,电炉钢将是消纳绿电的重点用户之一。

许召元则表示,从长期看通过非化石能源方式生产钢铁是一个重要趋势,但真正实现这种转型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应该随着我国新能源供应能力的提升而逐步发展,有许多相应的技术也需要逐步完善,钢铁行业低碳化的过程应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相结合,既要努力加快进程,也不宜过于超前,超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

(作者:王晨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