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粤港澳大湾区
劳动关系、劳动争议
开展前沿理论研究、
服务方式创新等工作
wuli黄埔
特别成立了这个研究院!
今天,全国首个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研究机构“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广州)创新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在黄埔区揭牌成立,研究院将先行先试开展涉港澳劳动关系前沿理论研究和争议调处,推动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钟燚/摄
活动现场同时为研究院首批专家库专家颁发聘书。14名专家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前沿理论、发展趋势、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院第一次集中研讨。
为什么成立?
助推要素自由流动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地仲裁机构在调解、裁审衔接、仲裁服务和业务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但在“一国两制”和“三种法律制度”背景下,粤港澳三地在劳动标准、用工合同管理和争议处理制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制约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通、高效配置。
为此,2019年底,广州市黄埔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提出了探索建立全国首个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政策研究机构的创新性设想。
经过多方努力,2020年12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广州)创新研究院列入人社部和广东省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合作补充协议。
研究院将主要通过开展劳动关系管理和劳资纠纷调处机制前沿理论研究、共性程序对接、差异性问题研讨和服务方式创新,学习借鉴港澳地区先进做法,服务大湾区互联互通、规则对接和机制创新,将“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
黄埔区委常委、副区长毛松柏
和谐劳动关系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在深入推进大湾区建设、推动全要素的自由流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劳动关系的创新发展不可缺席、应该大有可为。
为什么黄埔先行?
“风向标”式存在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全国首个被评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的国家级开发区,肩负着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劳动关系管理和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具有很好的基础,不少新型疑难案例在黄埔首先出现和成功调处,也使黄埔的劳动仲裁工作在广州乃至广东省具有“风向标”意义,许多做法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首创。
△梁建伦/摄
例如:
▶黄埔区推行“阳光仲裁”庭审观摩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会代表等观摩仲裁案件庭审;
▶作为全国首个区县级劳动人事仲裁机构,黄埔区仲裁院编印论文式典型案例分析书籍;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黄埔区仲裁院提前研判、利用敏锐的专业素养,利用微信公众号率先在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仲裁机构中发布疫情相关劳动法律问题的分析和管理指引,引发全国劳动法律专业人士高度关注。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全国劳动争议数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黄埔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6.69%、调解率79.15%、终结率77.87%,全部提前完成省市下达任务指标,整体调解率常年位居全市前列。
下一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紧抓“双区建设”“双核联动”的发展契机,充分利用黄埔区“湾区+”战略的发展优势,努力在前沿理论研究、劳动争议调处、规则程序对接、服务方式创新四个方面实现突破,到2025年率先建立大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劳动争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黄埔模式”,为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劳动关系创新发展提供“黄埔经验”。
如何突破发展障碍?
以理论辅助实务
活动当天,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广州)创新研究院聘任的首批专家库成员就大湾区劳动争议发展进行第一次集中研讨。
14位专家学者围绕大湾区劳动争议工作存在难点、发展方向、改革创新目标等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专家们认为,粤港澳三地法律体系、流程规则上的差异是大湾区劳动争议工作融合发展的根本性障碍。
通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广州)创新研究院,开展劳动争议创新研究,以理论研究辅助实务创新,探索解决粤港澳三地在法律适用、管辖划分、调查取证、跨境送达、文书互认、生效裁决文书执行等难题,将有助于进一步突显劳动仲裁便捷、高效、专业的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内地学习借鉴港澳地区先进做法,帮助港澳企业更好融入内地发展,为便利港澳居民和青年创业者在内地发展以及内地人才赴港澳就业创业提供法律保障。
据了解,此次首批14位专家分别来自内地的高校、法院、劳动人事仲裁机构、律师等不同领域和行业。
未来
黄埔区将视情况
为研究院引入港澳专家
以充实智库力量
为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研究
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视角
贡献更丰富的研究成果
提升研究院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文 | 钟燚、黎恢杰
编辑 | 施莉滢
出品 | 黄埔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 | 广州高新区发布
(作者:广州高新区发布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