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智联CEO蒋晟:车联网数据尚未充分使用 期待明晰的合规条例

南财数据辛灵 2021-05-14 21:25

独家专访车联网领域的“隐形巨人”四维智联CEO蒋晟。

5月8日,四维智联与途虎养车在深圳宣布建立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联合推出“自驾甄选计划”,将搭载系统化AR高清行车记录仪、智能化AR实景导航等智能化车机功能,并提供精选自驾路线、定制出行等服务。

2018年从四维图新分拆独立后,四维智联获得腾讯、滴滴、蔚来资本、博世、丰田等投资,是车联网领域的“隐形巨人”。8日与途虎养车签约后,围绕车联网数据等话题,公司CEO蒋晟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专访。

与车厂、互联网企业等共建车联网生态

21世纪:四维智联2018年从四维图新分拆出来后,从之前主要做汽车前装,开始转向汽车后装,之前公司有高管曾表示,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希望拿到数据和用户。那么这一块目前的进展如何?

蒋晟:其实不光是这个,拿到数据和用户,这会是做后装的一个结果。同时,跟前装相比,后装能够更快地感知到市场的变化、用户需求动向的变化、消费局势和趋势的变化,后装对市场的敏感度更高,对用户需求把握的清晰程度也更高。

另外,我们觉得后装有一个很巨大的存量市场。前装只能做新车,但很多人不会一直换新车,更多是养车、升级车里的各种设备、让车更好用,而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车内设备升级换代的频次越来越高,整个后装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我们本身是做车联网的,以前主要做前装,2018、19年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一个特别有吸引力的后装产品,能够让用户去有粘性的持续去使用,而且真正是为车上的场景去设计的,所以我们觉得这一块就是我们的机会。

21世纪:前装和后装结合,这样是不是能帮助把汽车产业链上的数据打通呢?

蒋晟:是的。后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了解用户的行车习惯,了解用户的需求,这些数据又能帮助前装来提升性能、提升用户体验。我们说软件定义汽车,其实软件定义的更多是功能,真正的是说我们该怎么设计软件或者该怎么设计车,这都是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分析的。数据是软件的根本,所以数据价值会越来越大。

21世纪:据了解,公司跟滴滴出行也是共享数据的,跟腾讯也有云计算等方面的合作,对吧?

蒋晟:对,我们跟滴滴、腾讯是深度战略合作,它们也都是我们的股东。

21世纪:以后我们还会更多的跟互联网企业去合作吗?

蒋晟:我们跟互联网企业合作,也跟车厂合作,这个我们是不分优先级的,都是并重的。如果说大家要把车联网生态真正建起来的话,这些环节一个都不能缺的,都需要有。

车联网数据尚未充分使用

21世纪:车和人这一块是怎样连接数据的呢?

蒋晟:首先是让用户安全用车,车联网开始发展时是解决一些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问题。发展到现在,就希望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他有这个意愿,都能够了解到车的工作状况,相当于有一个智能化的助手,帮助他合理安心的用车。不管对前装还是后装,这都是我们首要考虑的一点。

有了这样一个出发点,在用户行车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做更多一些信息娱乐、内容类的服务,以及增强用户车内体验的服务。随着将来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的发展,那么用户在车里放松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双手离开方向盘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多,他在车里能做的事情会更多,车联网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21世纪:这些车联网的所有数据都会储存起来吗?

蒋晟:目前是分两块。前装产品的数据是在车厂那边,由车厂管理数据,我们只是帮车厂做一些平台的搭建和维护,数据的所有权并不在我们这边。后装产品我们是有许可协议,在许可协议的范围内的话我们会保存数据,但是我们都会做脱敏处理,而且不会对外提供。

21世纪:随着车联网的发展,这些数据是不是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

蒋晟:我们在这一块是比较保守的。随着数据现在越来越被舆论和政府重视,很多拥有数据的企业都压力很大、小心翼翼。

当然我们知道市场上有些公司已经在用数据来做各种运营了,但感觉他们可能是踩在红线上的,因为都会有隐私的问题。而如果这个处理不好的话,即使现在运用数据有了收益,但很可能不够健全或者很难长期发展。

21世纪:其实大家都掌握了很多数据,但这些数据其实也也没有真正的用起来。

蒋晟:对。

21世纪:所以车上的数据怎么去用?

蒋晟:我想,第一点还是应用于车本身,比如使车用起来更安全。这个价值应该大家都是比较认可的。但如果要用到车以外,可能就不太好说了,我估计短期内也很难落地。

就好比在金融征信领域,可以调查到很多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如果是在一个合理合法的范围内流通使用是可以的,但如果泛滥使用的话,就很危险了。

21世纪:作为车联网的领军企业,你们公司乃至整个行业对此是什么样的看法?

蒋晟:目前我们就是我们一直秉持的原则,还是说车上的数据的话,首先它是属于用户的,然后其次属于车厂的,这两方是最主要的,我们是技术提供者,我们更多的是帮他们去更加合理的去应用数据。我们也不希望去把这些数据拿来去做其他的各种用途,车主和车厂也不希望我们这样。

期待有明晰可循的数据合规条例

21世纪:但是我看公司除了跟途虎养车合作之外,跟我们跟京东智联云也是有合作的,合作的产品最终都是一个to c对吧,是不是就用到这些数据了?

蒋晟:对的。跟京东智联合作,会把车联网的数据跟京东智能家居,或者是有可能跟京东数科等业务打通,用户在车里就能去控制他的智能家电,是个技术对接,这个是更多是提升用户体验,但它不涉及到数据交易的问题,它其实是把用户自己的数据之间打通,方便他去使用。但不会泛滥,比如说我控制你家里的电器,给你开个灯关个空调,这就出问题了。

21世纪:那用户自己可以选择不接受打通吗?

蒋晟:可以的,这是在一个协议下面的,可以勾选的,用户不接受这个协议条款,就不打通。

21世纪:关于车联网的数据权属和试用,目前有明晰的法规么?

蒋晟:至少现在,我们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法规条例可以去遵守,没有一个可执行的条例能够完全覆盖应用场景,现在应该还没有。我们其实在行业当中一直是基于常识来做这些事情。

21世纪:那其实是不是有些灰色地带?预计未来是怎样的监管趋势呢?

蒋晟:数据本身有合规性的要求,汽车行业对数据合规有比较大的需求。

目前车联网需要合规的业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位置类的业务,任何含有地理坐标的数据采集其实都属于测绘行为,这个我国有测绘法来监管,而四维图新和四维智联都是有资质的测绘企业。

那么作为智能汽车,采集了大量数据之后,里面不可避免的会有位置信息,而且智能化程度越高,这些位置信息越精确。这些信息如何去合法合规的应用,这块的应用本身就有很强的市场需求。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也还需要更加细化的法规。

另一类是跟用户的隐私相关的数据,这块目前还没有非常完备的法规,也没有很清晰的准则。我们现在统计分析这些数据,更多是从提升用户体验来做。

但是这个数据怎么去用好,怎么合规的使用,这个可能就需要大家在市场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去磨合认可。

21世纪:比如说可以怎么使用呢?

蒋晟:假如不考虑合规的话,有很多商业应用场景,比如说我们能够识别到用户经常他们说喜欢吃湘菜,那么我们做自主推荐的时候,就会推荐,用户在开车过程中找餐厅的时候,就会优先推荐湘菜。有些用户会觉得这个很方便,但是也有些用户会认为这侵犯了他的隐私,所以这个是要去平衡的事情。

21世纪:但它到底合不合规,目前这块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明确的条例是吗?

蒋晟:没有。就是没有人说这个不合规,但也没有说这些东西、这类应用都是完全合理的。

21世纪:对于监管趋势,你们有哪些期待?

蒋晟:我们希望是,跟用户体验相关的服务肯定会涉及到对用户数据的分析,不能管得太细,管太细就会把很多便利和创新给抹杀掉;但是也不能管得太宽泛,太宽泛等于不管。

对于这些数据,我们希望监管机构出台明确的要求,哪些数据是不能暴露的,哪些数据是可以使用的,希望能把这个边界和原则明确下来。随着发展,新的设备层出不穷,未来的数据种类也会越来越多,但现在行业缺乏一些非常清晰的原则,还没有明确条例可遵循。

21世纪:那目前业内是怎么处理这些数据的呢?

蒋晟:有的企业会把数据保存下来,但是不做应用处理,等到监管明确之后再去处理。有的企业对数据只做非常短暂的保留,然后就删掉。还有的企业不保留数据,直接把它交给有技术能力的机构,让他们来确保数据安全。

21世纪:有做商业化使用的吗?

蒋晟:当然也有做提升用户体验的商业化使用,但是不会明确到用户个人,而是通常会对某一类用户做用户画像,可能有多个维度的特征,然后某些特征构成了这个用户所代表的群体,然后这一类用户他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可能需要给他们推荐什么样的东西、使他们体验更好的一些内容,这个是可以去做的。

车亦如此,只有维修诊断是针对个体车,在前装系统等收集车的数据时,主要是通过对车的整体使用数据,来分析这一个批次或者这一个车型的情况。

21世纪:行业内有没有一些相关的研讨?

蒋晟:有的,去年10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以下称 “ 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今年4月提交二次审议。草案中就有涉及‘业务类型复杂的个人信息处理’。

还有一些草案在征求行业意见。我们最近也看到了一些文件,就跟这个是有关系的,目前还是小范围征求意见,还没公开。

21世纪:国外的情况如何?

蒋晟: 欧洲有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是非常成功也非常严格的。上面6提到的草案,根据起草者的说明,草案的起草坚持立足国情与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从内容来看,草案在适用范围、处理规则、个人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借鉴了“GDPR”,但因为国情的不同,在不少细节上与GDPR相比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后装产品使用自主中国芯

21世纪:据介绍公司产品用的是中国芯,不太受汽车芯片荒的影响,这两个是不同类型的芯片吗?

蒋晟:是的,是两种不同规格要求的芯片。在后装产品里面用工业级的或者消费级的一些元器件,确实是不像前装产品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但我们同样也面临着芯片荒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全行业的问题。比如我们主芯片不缺,或者说我们的某一类芯片不缺,但是可能另一类就会缺了。

目前整体部件的生产、组装还是以国内为主的,但是里面有一些关键元器件还是要国外进口。另外产能也跟不上,芯片的产能是从上游决定的,由关键元器件决定,由于疫情,车厂当初对销量预估很悲观,然后很多原本生产汽车芯片的产能就转到消费类芯片去了,因为居家的人越来越多,预计对家电设备的要求和需求量都会提高。预计等这个周期过去之后,汽车芯片荒才结束。

 


(作者:辛灵 编辑:曹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