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跨越: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 叶碧华,胡惠 广州报道
2021-05-15 05:00

对于海信来说,创新是命题也是答案。20年来,海信不断加大在技术上的投入,坚持芯片研发,用技术孵化产业,逐步打破国外垄断。

【编者按】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正值建党100周年,也是强国战略、自主创新战略的关键一年。

世界纷繁变化,难挡中国复兴强大。在这样的历史重大变革期、机遇期,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策划推出贯穿全年专题《通往伟大之路:大国创新100强》系列报道,通过筛选、报道全国战略行业重点企业和优秀企业家,为中国不断攀登新高峰的壮丽征程添薪助力。

《通往伟大之路:大国创新100强》系列报道,每月以图文、视频、海报等形式在21报系自有平台及合作平台隆重推出。

本期带来的是海信集团和华中数控专访,敬请关注。

眼下,距离6月举行的欧洲杯不足40天。对于因疫情沉寂了一年半的国际体育圈而言,这场赛事自是备受关注;而对于海信来说,更是期待。

作为今年欧洲杯的全球官方赞助商,海信早在去年欧足联宣布2020年欧洲杯延期时,就第一时间以“2016、2021年欧洲杯全球官方赞助商海信”署名,发布了一张“明年春色倍还人”的海报。

海信董事长周厚健曾经说过,“未来海信的大头在海外。”从赞助2016年欧洲杯、到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再到2021年欧洲杯,通过持续与世界顶级赛事绑定的策略,海信实现了品牌的跃升和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数据显示,在去年经济下行、家电市场萎缩叠加海内外疫情的三重影响下,海信集团实现营收1409亿元,同比增长11.1%;实现利润98.3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海外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18.6%,占整个集团销售收入的39%,家电板块超过一半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十四五”规划将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海信在2019年就将“致力于科技创新”作为企业使命,并提出“要不断推出能够满足生活品质提升的技术、应用和产品。”

对于海信来说,创新是命题也是答案。20年来,海信不断加大在技术上的投入,坚持芯片研发,用技术孵化产业,逐步打破国外垄断。

坚持创“芯”

作为为数不多的既做芯片、又做整机的企业,海信是国内最早涉足芯片研发的彩电厂商之一。回顾过去,中国彩电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缺芯少面”的尴尬境地。“当时所有的芯片和面板都是进口的,这是整个电视机行业的共同难题。”贾少谦回想起当年,不禁感慨万分。

难题当前,海信把自主芯片研发提上了日程。从2000年进入芯片研发领域,到2005年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其间海信度过了从零开始、不见成果的四年余。

作为中国首款电视视频画质处理芯片,“信芯”不仅意味着一次技术突破,更标志着中国市场被国外芯片垄断的局面结束。“信芯”给海信带来了信心,同时也奠定了此后技术创新的基础。

贾少谦认为:“信芯研发成功之后,对海信本身来讲是多了一种能力,对于行业来讲是提升了中国企业的信心。一方面说明中国企业是能自己做芯片的,另一方面打破了国外垄断,直接使同类进口芯片价格从每颗13美元下降到5美元。”

众所周知,芯片是一个投资规模大、风险高且回报周期长的“烧钱”行业。投入动辄百万甚至上千万,数额不小的流片费用让不少企业都难以承受。目前,国内芯片行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它们多选择进入门槛较低的种类,因此产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同质化竞争导致市场上都在拼价格,而不是思考如何提升产品性能、创新产品发展。”在贾少谦看来,国内企业要向欧美先进企业学习,更专注于技术上的深入研究,将产品的技术指标、可靠性等做到极致,以领先技术取胜。

这也是20年来海信在芯片领域所坚持和努力的。2017年年底,海信收购了日本东芝映像,整合东芝画质芯片设计团队;2019年6月,海信将公司原有芯片部门和上海宏祐公司整合,并与青岛微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签约,共同投资5亿元成立青岛信芯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提升芯片设计开发水平。

目前,海信的画质芯片已经迭代到第四代。贾少谦透露,海信正在自主研发国内首颗8K+120hz的超高清画质芯片。今年5月将回片并率先应用在整机产品上,预计今年11月实现全面量产。

加速产业转型

今年3月1日,海信家电(000921.SZ)以总价214.0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3.02亿元)控股日本三电,以此加速进军汽车空调领域。此举也是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逐步涉足产业链各环节,尤其是上游核心部件的一个重要缩影。

贾少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虽然近十年中国在关键技术的进步已经很可观,但最关键、最核心的产业部件材料仍然依赖进口,例如集成电路等。在他看来,中国在产业供给能力中的一些高端上游关键部件和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去年,海信董事长周厚健向集团经营班子荐读文章《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要求经营班子根据企业甚至国家在过往变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来思考产业应当维护什么、摒弃什么、追求什么。

“只有比别人早认识、早动作一步,才会从容很多。”正是在这样的洞察下,近年海信除了家电产业外,也频频发力新兴产业,目前在医疗、智慧城市、光通信等领域都取得了不少成绩。

去年10月,海信发布了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彩色超声产品,采用了行业领先的GPU并行处理架构,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领域引发了较大关注。此外,在光通信芯片领域,海信已具备完整的芯片垂直整合制造能力,其产品广泛应用在海信宽带公司的光模块产品上,成功跻身全球领先光通信模块供应商的行列。

在今年AWE展会上,海信专门拿出了接近三分之一的展区面积,呈现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智慧产业生态的布局,向外界展示公司目前B2C、B2B产业格局并重的转型成果。

贾少谦告诉记者,海信在未来的产业布局上会加速向信息产业方向发展,“海信要向高端产业或者产业高端去努力迈进。”

他以医疗产业举例,“智慧医疗”可以通过云交换的方式连接医疗资源和家庭环境,“我们看的病当中99%的病都可以通过远程解决的问题,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把社会公共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连在一起。”

与此同时,随着消费升级和中国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将给不同业态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将来的家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电,而是会把整个生活打通。海信现在致力于做智慧家居、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提出智慧新生活的战略,实际上就是把传统家电向新的消费领域,即提升生活品质的角度转变。”贾少谦说。

创新要忍受寂寞

在海信内部,关于产业转型与升级,有一个关于“一条命”和“一顿饭”表述。产业结构调整对海信而言,当前看是一碗饭,长远看就是一条命。

关于“饭”与“命”的讨论,逐渐形成了海信独特的经营哲学——在海信,结构调整是企业的一条命,不是一顿饭。饭的吃法很多,但命只有一条。

在产业升级与调整过程中,孵化成功一个新的产业通常需要10年之久,培育一个团队更要忍受寂寞。只有像对待“一条命”一样对待企业的未来,等待和付出就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海信曾在激光电视领域投入7年而没有产出,光通信则是在行业最低迷的2002年进入的,在智能交通上蛰伏多年才攻克产业高地……每一次的突破,背后无一不是经历了时间的洗礼。

为鼓励企业内部“勇闯无人区”的创新精神,海信颁布了《集团重大前沿及核心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对主动承担重大前沿创新性研究课题承担者,最高给予800万元奖励”。

据媒体此前报道,海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设立了“人才特区”,并从2002年开始启动“科技创新奖”评选,拿出专项资金奖励表彰在研发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取得重要科技创新成果的项目组和个人。

“我认为,不管是家电行业的企业还是其他企业,大家都一样,中国经济要发展起来,中国要强盛起来,最终还是要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引领。”贾少谦表示,很多企业过去满足于温饱,没有自主创新能力,但未来一定要有这样的能力。“虽然挑战很大,压力很大,但是中国企业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这样才能真正让中国企业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

目前,海信拥有1万多名研发技术人员,并在硅谷、亚特兰大、德国、荷兰、以色列等地建立有十数个研发中心,通过技术的合作、技术的引进、自主的研发来不断提升企业的自身能力。

“海信当下的主要工作是进行产业方向性的调整和升级。过去都是制造,现在就应该考虑往核心技术、核心关键器件,甚至关键材料上去突破,把产业链做大做宽。”贾少谦表示,未来三年海信将以电视、容声冰箱的“领航计划”和智能套系家电为战略支点,打造在黑白电领域的双重优势,并朝着2025年3000亿营收的目标加速前行。

(作者:叶碧华,胡惠 编辑:张伟贤)

叶碧华

产经版记者

长期关注快消、家电、智能制造等领域。邮箱:yebh@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