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统计局杨新洪局长:从经济角度解读广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5月15日,广东省统计局、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表明,十年来,广东人口发展趋势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表现出一些新特点、新情况。
◎ 十年人口增长超两千万,总量继续稳居全国首位。
◎ 广深莞三市人口超千万,人口进一步向珠三角聚集。
◎ 人口性别比升高,外省流入人口男性多于女性。
◎ 少儿人口比重回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上升,人口文化素质稳步提升。
◎ 城镇人口比重超过七成,流动人口快速增长。
◎ 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加。
十年来,广东人口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增长,人口素质稳步提升,劳动力总规模依然庞大,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但也面临人口总量压力犹存、人口结构老龄化等风险挑战,人口发展已进入重要转折期。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南方财经全媒体对话广东省统计局杨新洪局长,讲述人口与经济的逻辑关系。
南方财经:广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基本面有什么特点?各项数据指标是怎样的?数据增长的原因是哪些?
广东省统计局 杨新洪局长:5月11号,国家发布了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这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这次广东参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普查指导员有60多万人,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投入。我们得出的数据,总的结果就是广东全省常住人口是1.26亿,在国家的14亿多人口当中,我们占了1.26亿,这个也是一个最高的比重。
十年人口增长超两千万,总量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2020年11月1日零时,广东常住人口达12601.2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比较,全省常住人口增加 2170.94万人,增长20.81%,平均每年增加217.0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91%,增速与上一个十年的年均增速(1.90%)基本持平。自2007年以来,广东连续14年常住人口规模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2010年的7.79%提高到8.93%,提高1.14个百分点。
普查结果表明,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126.04万人,占96.2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75.21万人,占3.77%。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68.87万人,占比上升1.79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加,年均增长8.70%,充分体现了在粤各民族全面共同发展的面貌,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东已经是56个民族齐集的省份之一。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比较,广东人口保持较快增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全面两孩”生育政策有效持续发挥作用,使广东生育水平有所回升,自然增长人口逐年稳步增加;二是户籍机械变动促进广东人口规模的增长,根据公安部门数据,2020年广东户籍人口9808.66万人,比 2010年增加1287.11万人,年均增长1.42%。其中,省外户籍净迁入人数保持较高的水平,十年间,广东省外户籍净迁入人口达312.02万人;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吸纳了大量跨省流动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半年以上)达2962.22万人,比2010年增加812.34万人,年均增长3.26%,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分别比同期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年均增速高1.84个和1.35个百分点,外省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也从2000年的20.61%上升到23.51%。
南方财经:广东占全国的人口比例与广东的经济总量之间有哪些经济规律?根据广东的人口特点,您对未来广东人口管理方向和趋势有哪些预测?
广东省统计局 杨新洪局长:人口与经济两个究竟有什么关系?就我看来,人口跟经济是一个正向的关系。
胡焕庸教授提出人口地理分布,就是从东北的黑河,斜着一杠下来到云南的腾冲,那一条线的东南一侧一直到中南,这一侧的人口,占了中国人口很大的比例。
同时在这一侧,经济总量占比也是非常重的,全国东部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一个区域。沿着海岸线走过来,一直到海峡,广东落到这个分线上,更有典型意义。它的人口密度跟经济密度是高度弥合。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双区建设,里面承载着很多的人口,各种各样的人口,都在进行改革创新,科技推动,进行可持续的产业升级,这都离不开人这个重要的增长动力。
广东人口刚刚前面说了1.26亿,是全国常住人口数最大的省份。广东的经济总量去年上了11万亿,占了全国10.9%这样一个高比例,这个跟人口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的。
如果再要剖析得细一点,就是我们人口里面的劳动力比重,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关系,所以经济跟人口,你要说它们的关系就是,有人口就有经济。反过来说,人口流向哪里,哪里的经济可能就会表现得更加抢眼。经济跟人口关系是密不可分,也是互相促进的。人往高处走,实际上也代表着人往经济高地走。这样的表达,或者说就是一种人口变化的规律。
南方财经:广东现在常住人口达到这样的一个量级,对广东经济未来这5年10年,有什么意义?
广东省统计局 杨新洪局长:人口应该是经济发展里面,除了资本、土地之外,很基础很基本的一个因素。很多都是一个人的脑力劳动,再转化为另外一个人的体力劳动,去实现经济产出。
未来,广东在 “十四五” 规划里面,也把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我们经济的主引擎。我们注意到了,省委省政府推出的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主要的就是先进制造业,还有现代服务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一个整体经济的布局当中有我们的经济支撑点,这个支撑点离不开人。
对人的需求,我个人来看,还不仅是数量的扩张,还带来质的要求,也就是这个人口里面不光看人口数量在扩大,还要求人口质量要提高,也就是受教育程度要提升。
这次广东人口公布之后,每10万人受文化教育程度是提高了,里面初中以下学历占比下降了,这个是比较好的一个变化趋势。我期待人口的这种往质的方面提升,既有量又有质,这样的一个双变化或者双驱动,可能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设经济新格局,都会取得一个比较好的人口因素的支撑作用。
南方财经:在这次普查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之间人口比例如何,有哪些特点?湾区人口比例与湾区经济发展有哪些经济规律?
广东省统计局 杨新洪局长: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市有9个,比 2010年增加1个。广州常住人口继续位居全省第一、达1867.66万人; 深圳位居其后,常住人口为1756.01万人;东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千万大关,为1046.66万人,迈入千万人口大市,使全省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市从2010年的2个增加到3个。常住人口在500万人至1000万人的市有佛山、湛江、茂名、惠州、揭阳、汕头等6个。全省常住人口最多的5个市依次是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和湛江,合计6318.34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超过一半,比2010年提高6.49个百分点。
人口进一步向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分区域看,2020年珠三角核心区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61.91%;沿海经济带东翼、西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的12.95%、12.51%、12.6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珠三角核心区人口所占比重提高8.04个百分点,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减少3.16个、2.10个、2.78个百分点。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增加超100万人的市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和中山等6市,均为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增加713.65万人、597.58万人、230.46万人、224.64万人、144.59万人和129.72万人,上述6市常住人口增量合计2040.63万人,占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幅的94.00%。
城市最优人口配比,可能也说不出很具体的一个标准,但是它应该是一个静态跟动态的结合的标准。城市在产业发展的阶段,需要劳动力的规模跟产业结构来匹配,这个跟产业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总体上还是按照人口流动规律。
一个地方,一座城,从人口的角度考虑,因城施策上可以做一些独立思考,才能会使城市的发展更有持续性,对解决未来的问题也更有前瞻性、预见性,以实现经济人口互动变化的良性循环,造福于整个人民,以及社会的有序流动,这应该就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或者说是一个能够逐步实现的目标。
南方财经: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343.61万人,占74.1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7.97个百分点。
广东城镇化现在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十四五”期间广东的城镇化率将达到怎样的水平?未来在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上,还可以采取哪些举措?广东的城镇化进程对整体经济发展将有哪些影响?
广东省统计局 杨新洪局长:城镇人口比重超过七成,流动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343.61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257.64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74.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26个百分点。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升7.97个百分点。流动人口继续快速增长。全省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6063.51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5206.63万人。流动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为2962.21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244.40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2382.84万人,增长64.74%;流动人口增加 1774.69万人,增长51.71%。
十年间,城镇人口比重的大幅提升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城区镇区范围不断扩大,城镇人口的承载能力也进一步增强,省内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农村转到城镇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大量的跨省人口来到广东生活、工作,外省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 但与此同时,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家庭,在为广东各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流入地有限公共资源带来挑战,外来人口家庭养老、医疗待遇、子女入学 等系列问题将日趋突出。因此,有效解决流动人口享有居住 地义务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问题任重而道远。
南方财经:广东省这次的数据其实有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海量的流动人口。那您认为海量的流动人口,它体现了广东经济发展的哪些特点?同时,这样的海量的流动,就是人口的流动,对广东的经济未来发展还有什么样的影响?
广东省统计局 杨新洪局长: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愈发频繁,人口集聚度明显增大。
珠三角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增长速度及总量走在全省前列,并依靠优越的区位优势、开放宽松的政策环境不断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显现,成为全省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集聚地,人口集聚为产业集聚夯实了基础,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人口集聚的趋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大湾区建设将吸引更多的省内外人口集聚。在人口区域聚集的过程中,各项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有序推进。
人口性别比提高,外省流入人口男性多于女性。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687.36万人,占53.07%;女性人口为5913.88万人,占46.9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00)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9.00上升为2020年的113.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广东人口性别比提高主要受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偏高影响。从户籍人口看,2020 年广东户籍人口性别比为104.97, 比2010年下降约1.2个百分点,性别比趋于均衡状态;而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则从2010年的125.49大幅提高到2020年 的144.60,全省近一半市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超过145, 且外省流入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继续上升,比2010年提高2.90个百分点。外省流入人口的性别比高低与产业结构变化不无关系,广东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对男性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从劳动年龄人口看,广东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居全国之首,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依然庞大,全省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达8669.76万人,总量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013.36万人,增长13.2%。广东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广东的跨省流入人口相对较多,外省流入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达90%以上。
尽管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比2010年减少4.59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45个百分点。广东人口红利仍继续存在,特别是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将有力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南方财经:老龄化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话题。广东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8.85%;15-59岁人口占68.8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2.3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58%。
在国际国内来看,广东人口老龄化现在处于怎样的程度,广东的老年群体呈现怎样的特点?对广东经济发展有哪些方面的投射影响?
广东省统计局 杨新洪局长:全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2.3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8.58%。若按国际通行判断标准,广东早在2013年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由于外省流入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年轻,使得广东常住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全国缓慢,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全国低4.92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带来的问题是社会抚养比的不断上升、家庭养老负担的增大,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提高的背景下,广东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也从2010年的8.89%上升到2020年的11.82%,提高2.93个百分点。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1556.51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有1083.15万人,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增大了社会和家庭的赡养压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东经济发展活力持续保持,未来人民生活水平、卫生医疗条件将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也将逐渐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逐步加剧,如何应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建设广东美好和谐社会之重。
十年来,广东人口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增长,人口素质稳步提升,劳动力总规模依然庞大,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但也面临人口总量压力犹存、人口结构老龄化等风险挑战,人口发展已进入重要转折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撰 稿:方晓茸
拍 摄:袁思杰 肖 航
通讯员:张劲松 张作丹 彭惜君 田 明 关启荣
节目制作:袁思杰
编 辑:李 群
配 音:古瑞浩澜
海报设计:张 颖
监 制:方晓茸 向秀芳
出 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 音视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