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金会:13省市已达峰,地方低碳转型将有助全国于2025年实现碳达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1-05-18

5月18日,在中国新闻社与能源基金会共同举办的“迈向碳达峰:地方经济转型与能源发展新机遇”主题研讨会上,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据能源基金会研究人员考察,目前已有13个省市实现碳达峰,他们的碳排放量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约40%。另外占据全国碳排放总量约40%的10个省市也已经接近碳达峰。另有7个省市的碳排放还在继续增长,占到排放总量约20%。基于以上观察,能源基金会认为我国可以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

邹骥认为,在“十四五”末,经过艰苦的努力,且如果相关工作效果较为理想,我国完全有希望提前甚至超额完成碳排放目标,而且碳排放峰值的水平可以降低至105亿吨以下,大约在103亿吨左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地方的实践十分重要。邹骥表示,在我国的体制和国情之下,再雄伟的目标都需要地方政府、地方实践者、企业、居民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所有的国家意志、国家的努力,最后都是要由地方来实施、落实。现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明确,我们能走多远,能走多快,确实应该逐渐地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地方。”

人均GDP在1.4万美元左右实现碳达峰

我国地方低碳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邹骥分享了我国主要省市的库兹涅茨曲线,像宁夏、内蒙古、新疆等地,依旧处于收入水平较低、人均排放较高的状态。而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已经进入了收入水平较高、人均排放水平处在低位的阶段。

能源基金会根据对排放轨迹的模拟,大概推断出中国大约可以在人均GDP在1.4万美元左右的时候就能够实现碳达峰。这一数据远低于发达国家碳达峰时人均2万至2.5万美元左右的GDP水平。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则表示,虽然国家定下来的碳达峰目标是2030年完成,但“十四五”期间我们大体上是70%到75%左右的碳排放的地区能够达峰,为排放大省、能源或经济结构相对较重,或者发展相对粗放落后的省市留出达峰空间,这样全国才能在“十五五”顺利达峰。

邹骥表示,目前有大量的实际的实施问题,都是地方直接面对的,包括地方产业发展的方向,包括地方土地的使用管理,地方的建筑、基础设施、交通、能源安排,地方财政、培养新的税源,公共财政的合理安排,地方的招商引资,还包括地方老百姓的民生等方方面面,都跟地方的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能源问题“要素化地”纳入地方规划

能源问题是地方低碳转型和经济转型的关键问题之一。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提出,“下一步需要在地区的发展规划中把能源问题要素化地纳入地方发展及低碳转型的规划中”。蒋莉萍梳理了2月9日至今7个省、市、自治区公示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发现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消费体系方面的描述是不够的。并且很多地方把能源的发展重点依旧放在传统思路下的基础设施项目上。

蒋莉萍认为,各地区的电力系统、天然气管网和城市热网供热体系,都可以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有非常好的协同作用。例如分布式光伏的并网,燃煤电站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天然气管网与城市垃圾处理、沼气的协同作用,城市污水热源泵的综合利用,都应当在转型发展中得到重视。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地方在能源结构方面还有很大的调整潜力:在东部沿海地区海上风电、核电都有非常大的潜力,另一方面在西部地区,在太阳能、风电,比如像内蒙、宁夏、新疆也有很多的资源。通过在这些地方集中发展光伏、陆上或海上风电、核电都可以很好地解决电力问题。

他建议,在经济竞争的时候一定不要通过低电价去竞争,一定要通过适当合理的电价去竞争,“如果发电端、用电端价格比较高的时候,整个产业能耗方面的改造潜力就会特别大,动力特别强,所以在这个方面是可以做一些终端电力价格的整体调整,包括工业用电价格的调整,包括输变电的价格的调整,其中最重要就是要把电力市场建好。”

叶燕斐认为,发电成本问题地方政府是可以解决的。“在金融方面,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样有回报。有回报这个钱就能源源不断的推向新能源和其他的新兴产业里面去。”叶燕斐说道。

(作者:见习记者,王晨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