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失控!甘肃越野跑风控体系缺了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卜羽勤,实习生迟翔远 上海报道
2021-05-25 10:50

72小时前,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发出了起跑信号,172人踏上征途。

起跑4小时后,高海拔赛段突遭灾害天气,短时内、局地突降冰雹、冻雨,并伴有大风,气温骤降。参赛者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症状,部分参赛选手失联。

发令枪响约24小时后,5月23日9时许,最后一名遇难者遗体被找到。遇难人数最终达到21人。

赛前,当地气象局发出“大风蓝色预警”,但赛事如期举行;突遭灾害天气后,参赛者发出求救信号两小时后才停赛;直升机等设备被使用,救援队、当地村民等1200余人参与救援,当地在赛后救援中也尽了全力,但死亡率超10%的甘肃越野赛,将极限运动赛事的安全保障工作漏洞赤裸裸摊在众人面前。

回顾过去72小时的比赛和搜救工作,气象专家、专业救援人员、赛事主办人员、无人系统工程师怎么看越野赛事的风控体系?极度依赖人力保障的越野赛事如何更好做好安全工作和应急预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做了采访。

 1、预报

甘肃:大风蓝色预警

专家:需要针对性气象预警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5月22日,白银市最高气温16.5℃,最低气温6.9℃。相较于前一日,最高气温下降6.5℃。

景泰县气象局局长康永学介绍,当地气象部门曾为赛事提供了信息专报,并作“大风蓝色预警”。

蓝色预警,是预警信号中最低一级。中国气象局解释道:大风蓝色预警指24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者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蓝色预警的警示作用还是相对偏低的。这次不仅有大风,还有冰雹和冻雨,需要综合考虑灾害形成原因。最好是能够同时预报其他相关的天气情况,比如在进行大风蓝色预警时,也补充发布对降温情况的预报。

据中新网采访景泰县气象局,相关人员介绍,景泰县气象局为本次比赛提供了现场气象服务。但是,气象专报中提供了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风级风向等信息,具体的冷空气过境信息没有。

在省一级的气象预报中也有提及降温。5月21日,甘肃省气象局提出,21日~22日甘肃省有一次大风沙尘、降温降水天气过程。

针对中小区域的极端天气变化是否可以做到及时准确预测?

许小峰表示,像这种针对性的预报,一般提前1-3个小时应该可以看到,可以通过天气图或雷达回波图观测到。他建议,之后举行这类大型活动,一定要与气象部门建立一个比较密切的联系,然后有针对性地提需求,包括对于风、温度和降雨等这种有针对性的明确需求。否则,光提供一般性的报告是很难解决问题的,一般性的报告在城市和在山上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它的影响也不一样。所以气象预报一定要有针对性。

 2、止损

甘肃:求救2小时后停赛

专家:应做好及时停止赛事准备

 据新华社,直到赛事组委会派遣的景区应急队伍抵达CP2山顶,并调取参赛人员GPS点位情况进行研判后,才作停赛处理。此时距参赛人员最初求救信息的发布已经过了2小时。

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今年是第四次举办,举办方将全赛程分为10个赛段,并设10个打卡点,即CP1至CP9再至终点。

参赛人员大面积失温的情况出现在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也就是24公里的CP2附近。

参赛人员之一“流落南方”在其公众号上表示,在以往的比赛中,这一段高海拔赛段都无比艰难,选手们只能手脚并用往上爬,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CP3不提供任何补给。

很快,“流落南方”在这一赛段感受到失温的症状。而不少选手用来保暖的冲锋衣由于当时并没有被列入强制装备,被装进了转运包,存放到赛道62公里处的CP6换装点。

“正常情况天黑前能赶到这里。”“流落南方”写道,但保温毯刚掏出裹在身上,瞬间就被风吹散开,他还看到有选手的保温毯直接被大风撕碎。

突发极端自然灾害下,道路机动能力差、低气温、天气暗、光线不好、海拔高等现实因素下,叠加选手的装备准备不足,不仅选手难以迅速回撤,也给救援人员带来难度。

曾承办过多场马拉松赛事的马孔多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艾国永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特别危险路段或是遇到特别恶劣天气时,赛事组织方应在恶劣环境点设立更多保障措施,包括衣物、食物、救援人员、医疗工作者等,甚至可以提前终止比赛。

“我觉得这里不完全是预报是否及时准确的问题,也有赛事主办方的警惕性问题。”在许小峰看来,气象部门可以看到天气变化的实际演变过程。哪怕没有提前预报或是预报不是很精准,但是天气实况已经出来了,再去提醒这些运动员撤离都来得及,而不是说这种灾害天气都出现较长时间后才去解决。 

3、救援

甘肃:救援时间短

专家:提前匹配人员和打卡点及时沟通

 白银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李渊慧表示,此次搜救最困难之处在于被困人员距离比较远,路程中仅有部分路段可通行小汽车,到达补给点后只能采取步行。搜索过程中基本采取步行,该地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夜间十分危险且很多地方没有通信信号,只能采用卫星电话。

某专业救援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专业上看,这类极端运动赛事每公里至少匹配2位救援人员,并提前到达相应打卡点位上。百公里的话就至少是200人,还不包括替换人员、转运人员等。

不仅是救援人员准备要充分,救援时间也更紧张。

“一般地震等地质灾害黄金救援时间是72小时。但是这种天气下,被困人员很难维持72小时。”上述救援人员强调。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这次救援过程中,当地也在竭尽全力。比如,使用了直升机等设备进行搜救,有包括救援队、当地村民等在内的1200余人参与救援。在突发性灾害发生半小时左右,即5月22日13时30分左右,景泰县中泉镇葫麻水村村支书王钦林接到发生险情附近的常生村村支书通知后,迅速组织村民赶往支援。

参赛人员自救难度也很高。

救援人员表示,实际比赛中,参赛人员在补给站之外很难与外界进行联系。如果处在信号不畅区域,信息很难发出去。有的参赛选手会携带对讲机,但有效通联范围是两三公里,所以通常只能与队友联系。想要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只能架设中继基站,辐射范围一般是50公里,但提前架设中继基站的可能性并不高。所以,每个人的路径都是需要提前确认,并和每一个打卡点的工作人员做好沟通。

救援人员建议,全盘考虑没有遗漏是不现实的,从经济条件来看,并非所有赛事主办方都有足够资金联系直升机等设备随时待命。因而,对于这类活动,首先赛事主办方和保障方要提前布点;二是与当地村委会、乡镇等联系,派出保障人员;三是保障人员也需要匹配好比较完备的设备,比如无线电中继台、卫星电话等,保障通信。

不过,无人机在此类救援中作用不大。因为所有人是在一条规划好的路线上行进,如果脱离了路线或是摔下去或是走丢了,就需要无人机进行侦查、搜索定位、再精准给地面人员引导救援。

4、风控

体育总局:建立熔断机制

专家:不能因噎废食

 救援工作结束当晚,5月23日晚国家体育总局紧急召开“全国体育系统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压实体育系统的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体育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和举措。

实际上,中国越野跑的历史并不短,艾国永表示,中国越野跑发展至今,大部分赛事都是没有问题的,也极少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但是,对于越野跑这类极限赛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系数。不仅是在国内,国际上也存在这样问题。作为高风险的户外运动,多数山区本身不通公路,可能直升机也无法顺利起降,安全保障极大依赖于人力。“保姆式服务不太现实”,艾国永强调,不要因为某一次赛事没有组织好,所有的赛事一棒子打死,这既是对其他赛事的不公平,也是对其他赛事组织者的不公平。

艾国永表示,这次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恶劣的天气条件。之后可能所有赛事组织者都会比以前更加气象预报工作。不仅如此,选手未来也会更注重自身安全,强制将装备随身携带。对于赛事组织方,也会加强在危险路段的保障,在遇到特别恶劣天气时提前终止比赛;此外,监管部门下一步应该会加强对赛事组织的审批。

在当晚的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要求,要抓好重大赛事安全管理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熔断机制”。并强化体育赛事风险评估。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责任,切实提高体育行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进入专题:聚焦丨马拉松运维之考

(作者:卜羽勤,实习生迟翔远 编辑:周上祺)

卜羽勤

政经版记者

简介:常驻上海,关注宏观经济、财税政策和区域发展,欢迎交流或爆料。邮箱:buyq@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