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的通知(下称《方案》),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布局建设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重点推动在数据中心布局、网络、电力、能耗、算力、数据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主要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是作为我国算力网络的骨干连接点。传统上,我国通信网络主要围绕人口聚集程度进行建设,网络节点普遍集中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数据中心对网络依赖性强,随之集中于城市部署。
近年来,随着数据中心规模快速扩张,对土地供应、能源保障、气候条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城市资源,特别是东部一线城市资源,已难以满足持续发展要求,需尽快转变以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围绕数据中心重构网络格局。
我国数据中心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失序发展等问题。一些东部地区应用需求大,但能耗指标紧张、电力成本高,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度和局限性大;一些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但存在网络带宽小、跨省数据传输费用高等瓶颈,无法有效承接东部需求。
上述负责人表示,通过国家枢纽节点布局,可引导数据中心向西部资源丰富地区以及距离适当的一线城市周边地区集聚,实现数据中心有序发展。
通过国家枢纽节点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还能进一步挖掘数据中心的节能减排潜力,扩大绿色能源对数据中心供给,提升数据中心建设的能效标准。
此外,上述负责人还提到,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的集约化水平还不高,各行业纷纷建设数据中心,但互不联通,出现了“数据中心孤岛”、“云孤岛”等苗头。因此,加快推动数据中心、云、网络之间的协同联动,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将是重点工作。
在数据中心集群布局的起步阶段,《方案》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跨区域的国家枢纽节点,原则上布局不超过2个集群。而贵州、 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单一行政区域的国家枢纽节点,原则上布局1个集群。集群应注重集约化发展,明确数据中心建设规模、节能水平、上架率等准入标准,避免盲目投资建设。
服务金融交易、车联网等领域,网络时延要求极高的数据中心是可以在城市内部发展的。但对于服务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推理等领域,网络时延要求相对较高的数据中心,《方案》则鼓励其在数据中心集群发展。最后,《方案》要求服务后台加工、存储灾备等,网络时延要求不高的数据中心,优先向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节点转移。
《方案》要求上述各相关地区抓紧编制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方案,统筹规划 数据中心整合集约化建设,细化绿色发展目标,明确数据中心集群的布局、选址、规模、网络、用能,以及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等建设准入标准。同时各相关地区还要尽快向发改委、网信办、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上报深化各行业算力资源联通调度、促进数据资源流通应用等方面的政策改革举措和重大工程建议。
接下来,有关部门还将组织开展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重大示范工程,在数据中心直连网络、一体化算力服务、数据流通和应用等 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支持服务器芯片、云操作系统等关键软硬件产品规模化应用。支持开展“东数西算”示范工程,深化东西部算力协同。支持对大数据中心相关技术平台研制、资源接入调度、产业应用等共性技术和机制的集成验证。
(作者:见习记者,王晨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