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归途的马拉松:死亡越野赛给粗放管理敲响警钟
- 2x
- 1.5x
- 1x
- 0.75x
1x
画中画
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造成21人死亡,这场悲剧让人扼腕痛惜,但回顾整个事件,极限运动的安全漏洞和风控缺失,才是这场悲剧的最大元凶。
根据官方消息,此次比赛,共设有5公里健康跑、21公里越野赛和100公里越野赛三个项目,近万人参加,其中出事的百公里越野赛共有172名参赛选手,151人搜救成功,21人失去生命体征。而在此前,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全球一共发生至少12起越野赛遇难事件,造成14人死亡。
失控的“死亡越野赛”
据悉,本次事故主要原因是由于极端天气和人体失温,早上还是风和日丽的天气,在比赛开始时,天空突降冰雹、冻雨并伴有大风,气温骤降。在这种极端天气之下,多名选手出现“失温”现象,即人体热量流失远远大于热量补给,导致寒颤、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甚至死亡。
虽然事故主要原因是极端天气,但赛事管理上的疏忽无可辩驳。
首先是天气预警,白银气象局回应称,在赛事一天前就预报预警了这次大风天气,并通过了手机短信通知了主办方,但该气象预警未引起主办方重视,比赛仍正常进行。
其次,在出事最为严重的CP2与CP3的赛道,地形复杂凶险,但主办方并未在该赛段配备任何补给区或救援装备,甚至在CP2-CP4之间没有避难处,无法休息,也无法退赛。
除此之外,有选手表示,主办方并未将冲锋衣设置为强制装备,而是做为建议装备写进了赛事手册。据悉,当组委会做出停赛决定的时候,距离参赛人员发布最初求救信息已经过了2小时。
根据公开资料,此次赛事由甘肃省白银市主办,景泰县承办,运营方是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晟景体育),其运营方员工仅22人,而整个赛事有近万人参加。晟景体育已连续四年运营该比赛。
马拉松赛事运营本就是一项极为科学专业的工作。路线规划、安全保障、医疗准备、应急救援、食品补给等等,事无巨细,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从事故结果上来看,主办方和运营方显然并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井喷的赛事和粗放的运营
甘肃马拉松事故给行业敲响警钟,也让赛事运营背后的安全隐患浮出水面。
2014年,中国田径协会变革马拉松管理模式,取消赛事审批。2015年,全民跑步热,马拉松赛事井喷式增长,《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全国马拉松赛事由2011年的22场提升至2019年的1828场,参赛人数由2011年的40万人次提升至2019年的712.56万人次。
相较于普通体育项目,马拉松无需特别建设场馆,只需做好赛道规划、赛事宣传、赛中服务,即完成了赛事筹办的基本工作。通常情况下,有关部门会将赛事经营权交给赛事运营公司。
随着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井喷,众多赛事运营公司也涌现出来,由此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条。
从马拉松赛事所需的运营费用来看,一场规模较大的赛事平均运营费用超过千万,平均赞助费用约为六七百万。如果实现盈利,就需要赛事收入的多样化,除了报名费外,还有电视版权、赞助商、赛事纪念品销售等收入。
目前,国内一些马拉松赛事只重视设置高奖金等物质条件吸引运动员参赛,却在最重要的安全保障上不愿投入。此次的悲剧,让人们看到马拉松运营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强化审批手续、严格审批标准,从顶层设计提升马拉松赛事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促成行业良性发展,也是对生命报以最大尊重。
(作者:于长洹,王博 编辑:王博)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