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技术学院是新工科建设的升级版,瞄准的是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
一项重要的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拉开序幕。5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内的12所顶级大学入围。
未来技术学院是新工科建设的升级版,瞄准的是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
接近这些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来技术学院同样是高等教育体制一次深层次改革,12所大学的建设机制并不一样,有的设立实体学院,有的整合相关学院资源设立虚拟学院;有的从校内学生中二次选拔学生,有的在今年高考公开录取;有的专注于特定领域,有的则综合布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专家指出,未来技术学院的研究范围,主要不是“卡脖子”技术,因为“卡脖子”技术是核心关键但主动权不掌握在我们手里的已有技术。未来技术则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具有颠覆性影响,但是当前尚未实现的技术。
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2020年10月16日在C9高校校长座谈会上讲道:大学不要管当前的“卡脖子”,大学的责任是“捅破天”。而华为正是首批未来技术学院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
聚焦哪些未来技术
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于2020年5月正式启动,教育部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
此后,一批顶尖大学开始筹备并向教育部提出申请。上述接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人士告诉21记者,各高校瞄准的领域各有特色,但均与已有研究基础的优势学科相关。
(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来源:教育部)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0年9月23日成立,以未来生命健康技术为主要方向,整合了分子医学研究所、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人才队伍。
学院可谓汇集了顶尖资源。以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为例,其建设总投资17.17亿元,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和平出任主任,负责“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工艺建设及运行管理,目标是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革命性的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产生重大原创性突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第一所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的大学,从其名称“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可知,聚焦于航空航天领域。
东北大学在工业智能领域设置未来技术学院,提出为国家未来工业智能和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输送高质量人才。
东南大学则利用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优势,聚焦芯片设计、信息材料、未来通信、智能感知4个方向中的未来技术。
还有的大学方向较为泛化。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围绕人工智能领域,主要布局智能感知、大数据、AI+融合技术三大研究方向,建设人体感知及智慧健康、跨媒体感知和混合智能、大数据与数字孪生、数字普惠金融等4个未来技术研究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则将未来技术学院设在了威海校区,该校区是哈工大的新工科试验区,已建设了9个新工科专业,培养出了全国首届新工科专业毕业生。官网消息显示,该校区海洋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均有参与。
从这些大学聚焦的方向,可以一窥未来技术的特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林健认为,未来技术不同于高新技术或前沿技术,后者指的是刚刚被人类发明、创造并能够掌握和使用的技术,代表着人类技术发明和创新的最新成果;前者则还需要人类去预测、分析、探索和研发,需要经历数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发明出来,而后才能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更之中。
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甚至认为,“未来技术不是‘卡脖子’技术,‘卡脖子’是核心关键但主动权不掌握在我们手里的已有技术。‘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是未来技术的基本特征,既包括原始性创新技术,也包括对已有先进技术的创造性集成。”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未来技术研究在当前甚至还‘没有用武之地’,”上述接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人士说,“但未来可能大有作为,比如从1895年发现X射线到1957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中间隔了几十年。”
未来技术学院还有鲜明指向,那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林健指出,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宗旨,以主动支持实现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为己任,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制造强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等方面,分析研究对未来关键核心技术的需求。
汇聚哪些交叉学科
事实上,国内大学对未来技术研究的布局早已开始。业内人士认为,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天津大学变革性化学与未来技术研究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等都属于此种探索。
如何预见哪些领域会出现革命性影响的未来技术?在2021年第2期《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刊登的专访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江雷谈道,颠覆性、革命性技术突破差不多都是发生在多学科交叉领域。
“只有懂得交叉学科的共同语言,才能在研究中与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开展合作。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让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人懂数学,让学数学的人懂其他学科的语言,以数学的手段描绘物理、化学、生物的图像并统一起来。”江雷说。
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目前设立了10个教研室,包括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光子与量子芯片技术、光物质科学与能源技术等。
江雷在专访中称,今后甚至要与经济管理类学科交叉融合。“目前我们计划在硕博阶段跟经济与管理学院合办超级MBA项目。理科科研人员学习经济管理理论,学经管的人才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中国现在需要50万到100万既懂经营管理又懂科学的复合人才,有很大的缺口与机会。”
学科交叉也是12所未来技术学院的共同特征。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围绕生物医学工程和分子医学两大前沿交叉学科开展学科建设,学校官方表示,将探索理工、医工、文工等专业学科实质性的复合交叉合作规律。
“由于学科交叉特征明显,所以不同大学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模式不同,比较明显的是建成实体学院还是虚拟学院。”上述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北京大学建设的是一个实体机构,下设“一所三系”:分子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成像科学技术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大数据与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系。
而在新工科院系建制较为完整的大学,则更多设置虚拟学院。哈工大(威海)校长徐晓飞介绍,未来技术学院与新工科专业建设初衷一致,一不“另起炉灶”,二不“重复折腾”。计划以“虚拟学院”的形式将新工科专业及新基建相关专业联合。
如何培养未来技术人才
2021年高考已进入“读秒”阶段,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入读未来技术学院?
目前披露的人才选拔模式亦不相同。华南理工大学表示,未来技术学院将于2021年9月迎来首批本科新生,招生专业为“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6月将举办“2021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面向全国大三在校学生。上述接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意味着北大有意选拔优秀本科生攻读未来技术学院的研究生,具体形式或以本科直博或本硕博连读为主。
《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也指出,优化学生遴选和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
有的高校将未来技术学院与本校拔尖人才培养基地一体化建设,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就以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吴健雄学院为依托进行建设。吴健雄学院没有自己的学科与教师,所有工作的开展需要依赖其他专业学院的支持。
哈工大未来技术学院采用“学校+学院”的共建共享机制,完成相应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的学生,在获得相应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将获得未来技术学院的荣誉证书。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林健认为,未来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可以尝试一些创新方式,比如推行完全学分制,规定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不必等到4年才能本科毕业,从而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向更高层次阶段学习发展。
作为应用性强的工科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离不开产教协同建设,多所大学亦公布了合作企业名单。其中,华为的身影最为活跃。
公开信息显示,华为公司董事局成员位列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东北大学举行过与华为联合共建“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签约仪式,华为、腾讯、科大讯飞等企业也是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合作伙伴。
相关阅读:
中国内地12所高校拥有冠军学科,除了清华、上海交大,还有几所出乎意料
(作者:王峰 编辑:周上祺)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