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见|“大商人”冯仑:“我尽力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包慧 内蒙古阿拉善报道
2021-05-28 18:07

他眼里什么是成功的人生?

5月21日,万通集团创始人、御风资本董事长冯仑在徒步穿越内蒙古阿拉善高原东南部腾格里沙漠的途中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慧见》栏目的独家专访,在60耳顺之际将其人生智慧一一道来。

冯仑1959年出生于陕西西安,是92派代表企业家之一,也是伴随40年改革开放历程成长的一代人。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大学生,冯仑1982年从西北大学政经系考入中央党校读研,后获社科院法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和国家体改委和牟其中的南德公司任职。1991年,以冯仑为首的“万通六君子”在刚成为特区的海南创办了万通。

冯仑最钦佩的企业家是张謇,清朝状元张謇受张之洞委托在家乡南通兴办工厂,热心教育,办过300多所各式学校,包括师范、聋哑学校、戏剧学校,以及纺织、水利、水产等技校。他还在南通铺设石头硬化路,建医院、养老院、剧院、公园、博物馆、气象站,扶植科学和电影,其眼光早已超越慈善,是有步骤地通过工业化促进城市现代化。梁启超曾赞南通是“中国最进步的城市”。

张謇之前的中国商人很多是红顶官商,张謇不仅在独立性和体制上有创新,还体现了儒家经世济民情怀影响了民国一代企业家,他创造的办企业到办教育再到办社会的路径被称为“南通模式”,后来荣氏兄弟建设无锡、卢作孚建设重庆北碚均效仿于“南通模式”。胡适评价张謇是“近代中国史上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冯仑是万通六君子之首,同样算不上排行榜上的“成功”商人,但他有理想,做了很多商业上不成功的项目,在美国双子塔上建中国中心、发射私人卫星、建立体城市等,他眼里什么是成功的人生?

商人冯仑的梦想与恐惧

人们爱读人物传记,不是因其财富和地位,而是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当下困境也极具参考价值。面对困境和僵局他们如何突破,如何撬动不拥有的资源,以及在既定政策环境中如何寻找可能机遇?

《慧见》:有人说你像中国马斯克,我觉得你更像中国实战版德鲁克,你总结了很多接地气的商战经验,泼妇理论、裸体战术、僵局规则等,你的书写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的历程,从改革开放初期都在《野蛮生长》,后来有钱了《理想丰满》,经济结构转型日子不好过了《岁月凶猛》,当下《扛住就是本事》,怎么总结出来的?

冯仑:多数人工智能都需要靠传感器来实现,没相应传感器不能获取信息作出反应。人也一样,有人传感器特别发达,对外部世界有感知能反映,有人传感器就不灵敏。教育就是给你装传感器的过程,我身上传感器较多,上学多,读书多,经历多,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比一般人要丰富,又能表达,就反映出来了。

《慧见》:你和马斯克一样都对火星和外太空探索有激情、有想象力,都付诸行动,为什么执着于太空,已经发射两颗卫星了,还会有新动作吗?

冯仑:2016年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参观激发了我对外太空的兴趣,2018年就牵头一批科学家成立上海曼为科技,当年我的私人卫星“风马牛1号”就被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送入太空,10月又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发射人类首个太空基因库。

我研究历史发现,所有传播都是内容和技术的结合,技术解决传播方式,内容解决喜欢不喜欢,想用卫星创造新的媒体传播形式,让普通人有机会体验从卫星传回的太空影像,所有手机都能接收我的信息,就能把风马牛做成最牛的内容公司,后来发现障碍太多不可行。

《慧见》:你还在写小说,想讲什么故事?

冯仑:我不是文学青年,也没有作家梦。之前的书都是我对着手机说出来的,语音转文字再修改。你们不能想象吧,我可以一个人在房间里讲一两个小时,说着说着就提高了讲故事的能力。有出版公司说能不能把过去40年经历的事用小说来表达,我觉得可以尝试。写小说一类是职业作家,像米其林大厨什么材料都能做大餐。还有一类写身边的事,一生就写一个故事,比如钱钟书一辈子就写了《围城》。我是这一类,只写自己熟悉的,这小说有点像《美国往事》。 

《慧见》:看你在沙漠如履平地,经常做户外运动?

冯仑:对,这(腾格里沙漠)我来过10多次了。在沙漠就慢慢走,不用那么快,实在走不动就这样小步走不停,这样一点都不累。

《慧见》:徒步穿越沙漠真的能改变一个人?我一直就不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种话。

冯仑:这是回过头来总结,孟子这么讲有他的道理,人生有时没有选择,来了就得面对。事后再回头看因为解决了别人不能解决的难题,承受了别人不能承受的困难和压力,最终取得成就。

左晖讲过一句话,做正确的事一开始可能很难,后面就越来越简单,是一样的道理。经历苦难可能给你带来好处,运动员天天训练耐力肯定好。你看这颗梭梭树,我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4任会长,每年都来这种树,就因为我常来,就不恐惧沙漠生存,我有知识储备。恐惧首先来源于无知。其次,沙漠可以荒凉,人生不能,周边没人帮你就孤独,我们有专业团队做后援保障,即使面对未知你也不会恐惧对吧?

所以恐惧就是来源于无知和无助,最后就陷入孤独而死。

《慧见》:说到孤独,我很喜欢《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他在采访时说在文学圈有种浪漫传说,作家要忍饥挨饿、经受磨难才能写出伟大作品。马尔克斯虽也有自己的小迷信,但写作上他却努力祛魅。他说自己要吃好、睡好,还要用好的打字机,才能写出来好作品。他认为灵感不是磨难能换的回报,而是作家坚韧不拔的精神、日渐精湛的技艺与想表达主题之间的和解。

冯仑:这就是我刚才说有些人传感器不够好,吃苦也是白吃。很多人吃的苦很多,但表达不出来,也等于没有感知到,对吧?其实受苦也是个感知的过程,如果你身上的传感器比较高级,你经过痛苦后的思考,就可能变成哲学家。

《慧见》:对,你喜欢哪位哲学家?

冯仑:黑格尔。以前喜欢读先秦诸子、费尔巴哈等经典人文类书籍,这么多年忙于做生意其实也不怎么看了。人感知力迟钝受再多苦也没用,读书越多就越敏感,表达能力越强,能抽象、概括、提炼出各种理论,把其它人感觉到没表达出的表达出来,这就是教育和经验不断融合后的化学反应。阅读和教育都会提高感知力,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感知力相差很大。你看某些老板车上从来不放书,去年他们就至少倒了三千多家。

青年冯仑的“贵人”

少年冯仑就有远大理想,自此认真读书和研究社会。他遇到过一位关键“贵人”,中学班主任苏老师,苦雨凄风孤灯下讲家国兴亡,在冯仑心里埋下改造中国的种子。此外,冯仑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老板传奇商人牟其中也对他影响很大。

《慧见》:热衷教育是中国士人可贵的传统,你为什么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万通,做教育、自媒体、写书?最近福耀的曹德旺先生投资百亿办福耀科技大学,你想把子牙学宫办成什么样的学校?

冯仑:我做的事就围绕三条线:一条线是房地产,一直在做。我们在中卫有个疗愈系酒店不世居·沙,在杭州有不世居·林,还有不动产基金等,房地产我没放弃,只是不同阶段做的方法不同。

第二条线是公益,我发起了23个公益基金会,光去年就成立了3个。教育在我这是归在公益板块,比如乡村发展基金会这个公益项目则是围绕乡村建设人才的培训,子牙学宫是跟传统商学院不同的非标准化企业家培训,没有教授,都是实战派来讲。

第三条线是未来。我们有个“贵人基金”,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贵人,基金针对陕西籍高中和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你想打篮球我们给你约姚明,姚明跟他的会面时间相当于给基金的捐款,没准姚明告诉他怎么训练后就成功了,那他的一生就此被改变了。我们每年都帮助几十个有天分和梦想的年轻人。

《慧见》:关注基层民生的人,不论有何宗教信仰和文化志趣,总是因慈而悲,因悲而悯,你出生于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家庭,为什么关注乡村?

冯仑:乡村建设在以农业为基础繁衍生息的中国历来都是立国之本,乡村发展基金会是前年我和王石等50个企业家在西安创办的,资助了延安大学一个亿创办乡村发展研究院,专注于乡村发展的智库和人才培养,也招本科硕士,就像北大国发院一样是个二级学院,所以我们请来北大国发院创始人之一海闻过来做院长。

《慧见》:到做公益的阶段是否从“见自己”到“见天地”乃至“见众生”?

冯仑:是,最高阶还不敢说到了。所有公益项目都围绕众生——“人”来做的,社会未来发展好还是靠人。像你们浙江也没特殊资源,就把人盘活了,浙商很厉害。写书等表达也是“公益”,读书对我的人生产生极大影响,我写不是为了名利,我想被看见。就像看到一个灯很好看,想让别人也看到。我想再过三五年就把生意交给别人,专心写书、生活。

《慧见》:这些公益基金都只花钱不挣钱?

冯仑:对,公益当然要花钱,所以你要有捐钱、募款、花钱这一系列的配套运作。 

《慧见》:所以你是想做公共知识分子?

冯仑:我还算不上。知识分子更多针对当下热点讨论和提出建设性意见,公益要长期沉淀,有时候觉得分享出来对大家有帮助,那就多说会儿,觉得没什么可说那就不说了。

《慧见》:从你人生三条主线来看,房地产还是第一主线,作为驰骋地产业近30年的传统地产开发时代的先行者,你如何看地产业发展趋势,如何定义“后不动产开发时代”?

冯仑:过去是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时代,以单一住宅产品为核心,走的是比规模、成本和速度的快增长高周转模式。现在是“后开发时代的房地产”,以住宅以外的产品为主,比如医疗、健康、物流、仓储、度假、酒店、办公、商业等,就是非住宅的这些地产形态会更主流。做了也不赶紧卖,而以持有和运营,也即资产管理为主。这会是未来主流的地产商业模式,还要借助最新的科技手段。

我也常被骂黑心开发商,但我自认为和其它地产商略不同。我最远跑到美国世贸中心双子塔上耗时17年建“中国中心”,跑到台湾去盖房子,都费时间又不挣钱。包括立体城市也是,想把商业和社会的改变有结合,不是企业家该考虑的,但我为什么要做生意?以天下为己任,跟张謇这样的士大夫没两样。

父亲冯仑的教育观

冯仑让女儿做一个好人,但他又认为有时所谓的“坏人”比纯粹“好人”更能成事。

《慧见》:看你女儿写给你的60岁生日礼物《我的父亲冯仑》,每个做女儿的都会动容,你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慧见和遗憾?

冯仑:最简单的教育就是直接交流,我觉得最好,一起对一件件事情讨论,一起成长。

《慧见》:父亲跟孩子之间真可以达到平等交流?

冯仑:举个小例子,孩子青春期比较有隐私意识,不希望你看她的手机和电脑,那我告诉她这违法,违法的事老爸不会干,所以她可以放心,我也从来不会看。

《慧见》:恕我孤陋寡闻,家长看孩子的手机违法?

冯仑:所以啊,你们做家长的都要知道中国有部保护青少年的法律,我就和她一起来看相关法律条文,最后她就放心了。不同阶段家长责任不同,18岁前我是监护人要负责,所以我要过问。18岁后成人该自己承担所有决策责任,她可以征求我意见,但最后做决定是她自己。

《慧见》:你真的把女儿人生的重要选择都交给她自己做决定,比如?

冯仑:比如说出国留学,回国工作都是她提出来的,上哪个大学选什么专业,她读国际关系和历史双学位,都她自己定的。

《慧见》:很独立。

冯仑:对,因为她从三岁幼儿园到研究生毕业,一直都在寄宿式学校。

《慧见》:陪伴时间会不会太少?

冯仑:陪伴跟多少没关系,要看质量。哺乳类动物里老虎狮子就没青春期,性成熟就直接成年,该生的生,该咬的咬。人可能12岁性成熟,到18岁性都是禁忌,22岁才挣钱,还不一定养活自己。青春期就应该完成社会化,要教孩子分辨成人社会游戏规则的好坏,不能说溺爱到22岁还是个妈宝。中国很多家长就把孩子社会化过程拖得太长,甚至到24岁结婚,28岁离婚都还没长大。

我女儿上中学的一个生日,我跟她说今后有两条路:第一种人生是95%的人在过的,基本重复上辈人,想过这种人生都不用我教,你就问爷爷奶奶,看看周围人就明白了。第二种人生是挑战自我,改变自我,同时改变世界,成为自己喜欢、但别人不一定能接受的人,特别困难,因为你跟别人不一样,比如别人都上班你不上班。她犹豫了一两天,毕竟第一种人生最简单,但还是选了第二种人生。我说那以后讨论任何问题都不能拿第一种人生来简单要求了,以后你什么时候恋爱,跟谁结婚,都自己定。

《慧见》:什么都让她定,你做什么?

冯仑:她遇到具体的问题我可以和她讨论,比如自媒体行业很多人买流量,她问我,我就讲,买流量谁去办,肯定是员工,员工知道了难免在外边说,客户就知道了,你再告诉别人有多少粉丝,客户肯定给打折,这是一个损失。第二个损失就是你要开掉买流量的员工,他可能要挟你,还要额外一笔封口费。第三个损失就是你的决策和判断就失真了,看到有1000万粉丝哪怕注水人也会飘了。

反过来说,不买流量有什么好处?一,业界都知道风马牛不买流量,客户会主动按买流量的定价上浮,她接手时40多万粉丝,做了三年也就70万。二,客户信任你,员工不可能要挟你,只用好好做事情。三,判断真实,不会做夸大、幻觉的判断。一个个粉丝慢慢往上爬,才知道内容是不是真受人喜欢,买流量内容再烂也可以上去,我也不许她乱给回扣。

《慧见》:你当年也这么做生意?好像是在权衡成本收益比,如果没人知道、没人能威胁、客户也不知道,你是不是就建议她买流量了?

冯仑:这些事情我们当年都经历过,但现在法治越来越完善了,商业贿赂是要坐牢的。我就跟她说你要做好人,那合规守法这是最低标准,再高一点就是尊重道德规则和公序良俗,我们也不用太高标准,但守住底线是起码的,对吧?

《慧见》:你让女儿做个好人,刚也提到家长要教孩子分辨成人社会规则的好与坏。但你也说纯粹好人可能难成事,能帮你的反而是“坏人”,比如辛德勒。如何把握这中间的度?

冯仑:我的意思不是说把自己变成圣人,而是要懂这些规则。道德准则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不同,沙漠里的道德和绿洲里的道德就不一样,绿洲里水可以浪费点,在沙漠你浪费水就是杀人。道德也随时代在变,我40年前做生意时,陌陌这种年轻人网上社交软件就不道德,现在不是大家也接受了。所以不是说守规合法和有道德会影响你成功。

辛德勒是在特殊环境下,比好人做得更好,因为他手段更多。我去了克拉科夫辛德勒那个工厂,现在是纪念馆,在里面待了一天,反复想他曾不择手段敛财,还是纳粹干了很多坏事,什么促使他突然人性觉醒,散尽家财保护这些犹太人的生命?琢磨的结果是,正因为他是“坏人”,才有这种转变。如果他是个虔诚的纳粹党徒,肯定不会有这种转变。如果他是个纯粹好人,即使转变也没这么多手段来解救犹太人。 

《慧见》:你尊崇的企业家张謇曾在日记中写过,上天生人与草木无异,但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即不与草木同腐。你如何看待财富和死亡?如果未来墓志铭上只能刻一个标签,万通创始人、地产商、作家之间你会选什么?

冯仑:我在2010年前后就对财富看透了,不追求了。很多企业家从数十亿到数百亿到数千亿,一直在攀比,生活很单调,就剩下数字增长。我喜欢给社会花钱,公益占了我人生的四分之一,但很多企业家现在连给自己花钱都还不会。

如果我给自己写墓志铭,就四个字,我尽力了!到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回想人生,不管对家庭、对社会、对事业、对朋友乃至所有的事情,我都尽力了,我现在每年还要见上百人,老朋友和年轻人,到处跟各种各样的人聊天 。你想,这样的人生多美好。

(作者:包慧 编辑:周鹏峰,拍摄,朱景辉,郑迪坤,剪辑,郑迪坤,许婷婷)

包慧

金融版记者

关注金融科技和区域产融等泛金融领域。邮箱:baohui@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