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国产芯片之“魂”:芯原股份从IP授权走向完整服务生态
芯原的业务发展,是从“烧砖块”的标准单元库开始,到提供“厨房或卫生间”等功能模块——半导体IP授权,再延伸到“造房子”——也即芯片设计服务的过程。
在半导体行业,越往上游走,厂商数量就越少。而中国企业在上游领域的身影目前来看并不算多。
今天众所周知的大部分芯片企业,实际上都属于芯片设计类公司,这在半导体行业被归纳在集成电路设计环节,该环节还包括半导体工具和IP两类角色,二者都属于芯片设计的偏上游。
据第三方机构IPnest统计,2020年全球前十名(按销售收入计算)的半导体IP授权服务提供商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只有芯原股份(688521.SH)一家,位列全球第七,已于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
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将公司的业务发展历程形容为“盖房子”的过程。芯原的业务发展,是从“烧砖块”的标准单元库开始,到提供“厨房或卫生间”等功能模块——半导体IP授权,再延伸到“造房子”——也即芯片设计服务的过程。
“如果说30年前台积电通过制造代工的方式,解决了Capex(固定成本)问题,造就了一批Fabless(芯片设计)公司;我们在今天解决的就是Opex(运营成本)问题,通过打造“轻设计”模式,可以让芯片设计类公司的设计工作更加轻量化。”戴伟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芯原的目标,是要引领下一个轻设计时代。
建好房子,芯原的下一步是“软装”。2020年公司新成立了系统平台解决方案事业部,以此拥抱这个软件定义一切的时代。
不过,戴伟民向记者强调,芯原的模式不会涉及具体产品。目前,公司的IP授权类业务和量产业务已经逐步显现出规模效应,其他业务也将很快走向具备规模效应的发展阶段。
从“烧砖块”到“建房子”
提到半导体IP授权,知名度较大的可能是Arm公司。
Arm的广为人知不无道理,作为精简指令集架构的代表,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遇到了蓬勃发展的智能手机等行业。IPnest统计显示,2020年Arm在IP公司中的市场份额达到41%,位居第一。
“Arm的成功证明了IP芯片公司的商业模式可行。”戴伟民向记者分析。不过,芯原没有采取与Arm完全一致的发展路线,而是选择了半导体IP授权和芯片设计两条业务线并行的发展模式。走到今天,随着半导体设计的愈发复杂化,芯片设计类业务对于芯原的业绩贡献正日益壮大。
这让芯原在一众IP授权类公司中也有所不同。戴伟民介绍道,芯原选择IP和芯片设计两条业务并行,是为了顺应行业需求,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假如把芯片设计比作盖房子,那么我们从基本单元库做起,也就是相当于从烧砖块开始,然后逐步发展到做IP,类似于造厨房、客厅,再到盖房子。假如没有砖块,没有厨房、客厅,就无法盖房子。所以我们选择的这条路是顺着行业需求发展而来。”他指出,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发现IP授权和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二者有很强的协同效应。“因为有时候客户除了要厨房和客厅,还希望我们帮忙把房子也盖了。两种业务的客户可以互相转化。”
在当下,这种融合的需求愈发明显。戴伟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举例,短视频是近些年兴起的赛道之一,很多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希望自己完成芯片设计方案,而非采用传统的通用解决方案。但视频处理、编解码设计难度很高,具有很大的设计挑战。在客户需求推动下,芯原参与了客户的芯片设计环节,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给客户。
“不是我们什么都布局,而往往是因为客户需要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缺了一部分就会使效果不够好。”他解释道。这好比即便只卖厨房,但整个房子也需要完整的生态才能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芯原从提供IP到提供芯片定制服务,再到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也是顺势而为。
两种业务的协同效应已经十分明显。据戴伟民介绍,2020年,多项业务协同带来的收入占公司总体业绩的约2/3,单一业务带来的收入仅占约1/3。
“差别在于,我们在研究用IP做芯片的同时还在研究IP,可能看事情会更全面一些。这也可以促进公司研发成果的价值最大化。”他向记者续称。
这种模式被称为芯片设计平台即服务(Silicon Platform as a Service,简称为SiPaaS)。与传统的芯片设计服务公司经营模式不同,芯原自主拥有的各类处理器IP、数模混合IP和射频IP是SiPaaS模式的核心。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交货后不需要销售,不需要去现场支持,更没有库存。可以服务各行各业。”戴伟民总结道。
延伸产业链
真正让芯原从不那么为人所知,到突然被熟知,是来自于其在成立后的第三年就开始了收并购动作,这也是支撑其能够部署到更全面产业环节的其中一个原因。
早年间的收并购,是为了夯实芯原基础能力的构建,到如今,芯原的拓展动作更多成为一种更接近下游客户层面的动作,这也是产业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创新包括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种,但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原创,有时候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并购很重要。”戴伟民向记者表示。
这些收并购背后,既有基于半导体行业发展的率先部署,也有对国内产业生态需求的考虑。
2001年成立的芯原,在2004并购众华电子,借此开始具备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能力;2006年芯原再度并购LSI Logic公司的ZSP部门,借此新增DSP(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IP,则是接下了为国内通信设备商提供基带芯片支持的核心一环。
戴伟民告诉记者,考虑收购众华电子,是因为当时该公司是大陆市场第一家做SoC的公司,“我们后来完成从IP授权到芯片设计的能力升级,这个团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直到现在,该原始团队的主要人员都还留在芯原。”
而在那个阶段,本土市场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介入SoC环节的重要性,让芯原得以用相对优势的价格获取了众华的能力。
对ZSP部门的收购则是考虑到LSI Logic公司在彼时的业务核心是数字信号处理器,这是五大数字IP中,除了CPU和GPU之外很大的市场所在。且国内头部通信设备商都需要用到LSI Logic公司的这些能力,但ZSP部门却因为战略调整需要被出售,引来产业界关注。
“对ZSP部门的收购,也对我们从做砖块升级到做厨房起到重要作用。”戴伟民分析,彼时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投资人的支持下,芯原成功拿下了这部分业务,也由此引发了后续更多国际投资机构对芯原的关注。
“这并不意味着公司一味地考虑做大,而是跟公司自身能力需要不断升级有关。”戴伟民解释道,“走到今天,公司选择成立新的业务部门(系统平台解决方案事业部),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考虑。”
“今天是软件定义一切的时代,软件可以定义芯片、定义架构等。那么盖完房子后要做软装也即软件,就是很自然的过程。”戴伟民分析道,做IP一定需要软件服务,芯片设计厂商直接介入软件层面的较少。但如果IP授权公司与系统公司、云公司没有共同语言,就无法推进工作。
这从公司客户构成也可见一斑。据介绍,2020年芯原的下游客户中,有1/3来自系统厂商、互联网公司和云服务提供商,而非芯片设计类公司,且前者的体量还在不断成长,这都意味着对于公司的软件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行业核心竞争力在变,现在的竞争力可能集中在软件和架构。这是为什么芯片公司开始从下游往上游走的原因。下游产业如互联网公司的需求也在变化,从使用第三方通用芯片到自己定制芯片,那么芯原的角色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戴伟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旦成为需要定制芯片的下游系统类厂商的合作方,将可以获得更强的客户黏性。芯原需要与下游的产业环节更紧密联结,比如从芯片公司到系统公司、互联网和短视频公司层面;同时互联网类公司愈发需要上游的定制化服务。这就是芯原看到行业格局出现巨大变化,而选择不断延伸产业链能力的原因。
向Chiplet探索
随着半导体制程的日益精进,摩尔定律也逐渐走向了无法继续支撑原有迭代速度的阶段。要解决由此带来的制程难题,是所有产业链公司都在思考的下一步方向。
Chiplet(芯粒)因此成为各产业链环节突破的着力点。简单来说,Chiplet的实现原理类似搭积木,即把一些预先在工艺线上生产好的、实现特定功能的芯片裸片,通过先进的集成技术封装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系统芯片。借此,Chiplet在继承了半导体IP可复用特点的基础上,还开启了新型硅片级别的IP复用模式。
戴伟民分析道,其实所有架构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发展瓶颈。原因是一些传统的元器件没有落伍,但另一些对制程要求较高的元器件成本日益高涨。那么是否可以不再要求所有元器件都采用一个制程来搭配?
业内认为,AMD在制程上之所以能够快速追赶上英特尔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前者率先实现了Chiplet的落地。
“当原本做大芯片的人开始提倡做小芯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类似一个预演。我们发现可以把比如12nm、5nm等采用不同制程的芯片裸片封装集成为一颗芯片,例如将GPU、CPU等采用5nm制程工艺来生产制造,其他部分采用12nm制程,然后封装在一起,这种Chiplet的实现对产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戴伟民解释道。
他多次强调,Chiplet可以帮助下游电子产业链更高效地迭代。举例来说,汽车电子考虑到有车规认证等门槛,并不希望每年对元器件进行更换,那么当有功能需要增加迭代时,采用Chiplet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进行增减配置。
尤其对整个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来说,推广Chiplet应用将大有裨益。在当前,大陆产业链尚不能采用最先进的制程工艺,但封装产业环节的技术能力与主流梯队相近时,Chiplet也将更好地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演进。
“Chiplet已经证明可以做,并不是很难。推广没有很快,是因为Chiplet需要统一的接口标准。不同的Chiplet之间对接需要时间,但这不是技术难题。正因为如今这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因此芯原已经开始投入Chiplet的布局。”戴伟民指出。
戴伟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体来看,芯原的部分业务已经显现出规模效应,公司2020年全年营收达15.06亿元,这其中,知识产权授权使用费收入增幅达46.94%;芯片量产业务收入的增幅也达到了22.49%。
“这几年随着能力提高、芯原的业务走向先进工艺、大客户的占比有所提升,应该说,产品的量产改善情况会更好,可以预见到量产部分业务会成长较快。”他强调,芯片一站式服务业务的毛利率看上去低,但因为芯原在提供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的过程中,前期受客户委托进行芯片设计,可获取相应收入覆盖芯片设计成本,后期按照客户订单数量完成量产阶段的生产管理工作,不直接面对产品终端市场,无需销售芯片成品,也没有库存风险,更不需要提供终端技术支持,因此,芯原的芯片量产服务产生的毛利能更大程度上贡献于净利润。当芯片量产服务规模不断增长时,更能体现芯原经营模式的规模化优势。所以,不必担心芯原是否一定单纯依靠高毛利的IP授权业务,才算健康地成长。
据介绍,基于丰富的IP积累,目前芯原的IP业务已经从单个IP授权拓展到IP平台授权,从规模、效益到利润都上了一个台阶。芯片设计业务方面,芯原已经开始了5nm产品的研发;随着战略项目逐步迈入产业化阶段,芯原提供的服务就可以拥有更高的竞争壁垒。
当平台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开始比拼规模效应,效应显现之后,竞争壁垒提高、成本降低,后进入者就很难再能够与之竞争。而芯原已经走在了这一阶段的道路上。
(作者:骆轶琪 编辑:张伟贤,剪辑王博)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