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又到儿童节,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而且能够有“赤子之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殷俊
2021-06-01 21:08

近日,一段有些特别的视频在网络爆红。视频里一个手提馒头、矿泉水瓶的年轻男子,是被称为“韦神”的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满分金牌,丘成桐杯全能金奖,拒绝哈佛的录取……这些都让他成为传奇般的人物。

传奇是怎样开始的呢?据报道,小学一年级时,韦东奕读到一本《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便喜欢上了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他身上得到验证。

由此我们又可以联想到韦东奕的一位校友,曾经同样被称为“扫地僧”的张益唐,也是小学时买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数学》,便发现自己对数学感兴趣。但他的经历比韦东奕更为传奇,也要曲折得多:博士毕业后曾经只能在快餐店打工,之后又在一所普通学校当了十年讲师,五十多岁才“一鸣惊人”……

事实上,张益唐一直对数论有浓厚的兴趣,在北大读硕士也是研究数论,但赴美留学时当时的校长认为中国更亟需发展代数几何,他服从安排去跟随这个领域的专家。虽然张益唐本人对此并无埋怨,但这一转变可能间接导致了他后来的困境。

如果张益唐当时能选择继续研究数论,是否可以做出更多的贡献?过去无法假设,但却可以启示将来:如果说,在几十年前中国科学事业相对落后、资源也不足的情形下,有必要统筹人力资源,那么现在中国无疑有了足够的资源和底气,去允许乃至鼓励更多科学工作者追随内心。这样不仅能让爱科学的人们有更充分的发展,也会真正促进创新国家。

这不仅适用于数学领域。不久前去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生前做讲座时曾说自己中学数学不好,用游泳和同学交换也没能学好。袁隆平说的“不好”,当然只是相对而言——他的那个同学后来也成为院士,但这也说明数学不那么好也可以成为科学大师。那么,不同学科之间的科学家之间会有何共同之处呢?很有可能的一点可能就是一种纯粹的兴趣。

袁隆平便曾回忆道,他年幼时母亲便有意识培养他对大自然尤其是对农业的兴趣。他后来能做出巨大的贡献,并且淡泊名利,自然是因为对人类、对国家的爱,但也是因为他对科学研究本身的兴趣——并非以其为追求其他名利的工具。

无论是袁隆平,张益唐还是韦东奕,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这种精神,或许就是孟子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这一“赤子之心”当然并不仅仅是科学家需要,大部分人不会成为科学家,但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个职业。

在庆祝儿童节之际,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赤子之心”是否是绝大部分人曾经拥有的“童心”?又为何很多人渐渐失去了这一童心呢?

(特约作者)


(作者:殷俊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