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丨高校如何防控?中大为跨校区师生提供便捷核检 教学和生活有序平稳

关注疫情防控洪晓文 2021-06-03 18:46

广州疫情防控正与病毒赛跑,各大高校也不断升级防疫措施、加强戒备。

中山大学多位在校师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5月底广州此轮疫情暴发以来,各校区对师生的日常教学和生活方面均加强了防控措施,尤其强化了校内外人员进出校园的管理。5月26日,中山大学发布《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师生员工尽量减少出校,“各校区(园)学生如需离开校园,须报各学院(直属系)审批,并由各学院(直属系)报党委学生工作部备案”,并建议“必须要举办的或有校外人员参加的聚集性活动延期”。

“这两周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两三个有关疫情防控的新文件或者通知,学校非常重视,”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的吕同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过目前为止我们在校内的生活和教学情况一切正常,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图:自去年疫情暴发以来,中山大学各校区均加强了人员进出管理。受访者供图

“大部分师生已完成疫苗接种”

多位在校学生向记者反映,他们自4月初便通过各自所在院系收到了统一进行新冠疫苗接种的通知,师生在拿到各学院统一发放的疫苗预约二维码后,可以直接按照预约时间在校内指定地点接种。一位常驻中山大学南校区的教授告诉记者,“实际上,5月21日前,校内大部分师生已完成接种。”

5月30日,广州开展核酸检测筛查的范围扩大,海珠区发布全员检测通知。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中大南校园13000多名学生都在当晚集中于新落成的体育馆进行核酸检测,中大各附属医院也临时抽调了100多位医护人员进行检测工作。

因为检测数量庞大,检测现场需要更多工作人员参与有序引导。记者从参与检测的同学处了解到,当天中大南校园上百位学生主动申请到现场协助医护人员,从下午五点半到晚上十一点半几个小时之内完成了所有学生的检测工作。学生检测完成后次日,中大南校区教职工、以及中大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附属中学师生也都全面开展核酸检测。

6月3日,广州市海珠区启动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记者从几位中大在校师生提供的最新校园通知了解到,学校要求在校内有宿舍的同学务必参加当天的核酸检测;对于已办理在校外手续的同学,若要返校,则必须提供三天内核酸检测结果和健康码(绿码)方可进入校园和宿舍。

 图:中山大学东校区图书馆发布的疫情提示。受访者供图。

教学生活正常校园秩序井然

今年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吕同学正在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各项毕业离校事宜。她告诉记者,所幸论文答辩等都已在5月中上旬完成,此轮广州疫情暂时未对毕业生的各项毕业手续带来影响,不过“毕业照、毕业典礼等活动是否照常进行,还要看学校进一步的安排”。

陈同学目前在中大就读在职研究生,这一轮疫情暴发后,她所在学院从上周末(5月29日、30日)开始就已将线下授课转为线上授课,“响应很快”。而在番禺区中大东校区的石同学则告诉记者,学院本科生的课程仍以面授为主。

几位中大教授透露,目前教师的授课安排仍一切照旧,但确有部分研讨会和教研交流活动延期或转为线上举行。

目前,校内外人员进入中大校园均需要查验证件,且校外人员需要提前3个工作日向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工作小组报批,经许可方可入校。记者从海珠区的南校园了解到,校内食堂也采取了特殊时期的限流措施,即只开放一个出口和一个入口,并设置了间隔一米的取餐划线。

大多数受访师生都表示,自2020年疫情暴发开始,中大就一直采取较为严格的校园防疫措施,所以即使此轮学校加强防疫管理,他们也已习以为常,因为防疫和教学兼顾早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中大自2020年复课后,便要求全体在校师生每天通过微信和校园App申报健康情况,未及时申报的人员当晚就会收到申报催办提醒;中大各校区自去年疫情开始已禁止外卖进入校园,学生需在校门口取餐点领取外卖或自行前往校门口取餐。

为跨校区上课教师提供便捷的核酸检测

中大拥有5个校园,跨越广州、珠海、深圳3座城市,许多师生都需要跨校区往返工作、学习或参与社团活动。而根据广州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通告,5月31日晚10时起,通过广州公路客运站等站场离穗跨市旅客,需提供健康码绿码,并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如何在保障疫情防控高效到位的同时,尽可能确保校园教学工作正常运转?

长期往返中大南校区和珠海校区两地的汤同学告诉记者,目前学校跨校区车辆已经减少车次,从每天1小时1班车减为每天7班次;教职工和学生如需跨校区活动,均需要持有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及健康码绿码。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需要往返“三校区五校园”教学的教职工核酸检测需求,中大充分动员校医院力量为教职工提供便利。自6月2日起,中大在南校园门诊部发热门诊、北校区门诊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职工核酸采集点、珠海校区门诊部均设置了临时核酸采集点,每天固定从上午9点到中午12点进行采集。

(作者:洪晓文 编辑:林虹)

洪晓文

评论版编辑/智库研究员

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版编辑、评论员。欢迎交流!hongxw@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