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度汽车CEO夏一平:百度与吉利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代工模式

21车访间杜巧梅 2021-06-07 17:10

未来3-5年,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传统的OEM之间既存在竞争,也有共同合作。

低碳出行与智能汽车正在激活新的万亿级汽车市场。大水引来大鱼,2021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新玩家跨界涌入。

伴随着华为、小米、百度、腾讯、阿里、富士康等巨头们相继集结,一股足以影响未来产业格局的新力量正式崛起,继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之后,新一轮产业博弈就此开启。

与此同时,传统车企积极应变,纷纷伸手与跨界企业合作。不久前,百度与吉利宣布合作造车,集度汽车诞生。上海车展上,上汽与阿里联手打造的智己品牌发布首款新车智己L7;北汽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极狐与华为联手推出阿尔法S华为HI版;恒大汽车一次性亮相9款新车,引起舆论哗然。除此之外,还有滴滴、格力、富士康等不同领域的玩家,也都已经破圈入局。

随之而来,新一股跨界汽车力量将如何影响汽车产业格局、传统汽车企业们要如何应对这些新力量、跨界新力量又该如何与传统企业合作、未来智能汽车生态谁主沉浮等一系列问题也摆在眼前。

“未来自动驾驶的生态是大家共同创造,共同创新的,不是赢家通吃。‘竞合’应该是未来三到五年之内描述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传统的OEM最合适的形容词,既存在竞争,也有共同合作,这是产业良性发展最大的基础。”

6月7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21世纪经济报道共同出品的大型视频访谈栏目《汽车新商业地理》中,集度汽车CEO夏一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的汽车生态一定不是一家企业来完成的。从现在的单车智能到未来汽车自我学习、自我迭代,再到拥有非常强大的云端大脑,围绕着V2X,甚至是越来越多的外部数据,每一步迭代和演进都需要不同的玩家进来。

src=http___n.sinaimg.cn_sinakd20108_266_w640h426_20210604_b850-kracxeq0888584.png&refer=http___n.sinaimg.jpg

在过去十年里,夏一平辗转福特、菲亚特克莱斯勒、摩拜、百度等传统车企和互联网科技公司,其从业领域、管理经验、或是对智能汽车的兴趣,让夏一平对未来汽车产业和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有不同的见解。

“百度跟吉利的合作,外面都觉得是代工模式,但完全不是,双方是非常开放的合作方式。”在夏一平看来,双方在合作中坚持共赢的概念,百度利用吉利在制造领域以及供应链方面的优势,吉利也分享百度在智能化方面的能力和经验。

此外,面对未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夏一平认为,智能化的核心是向无人化过渡,那才是终极竞争,未来的竞争力可能包含芯片、核心算法。

“面对海量数据,如何把这些数据训练起来,这是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夏一平认为,从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来看,无论是核心的电动车“三电”,还是域控制器、OS、芯片,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或者技术链条上没有被“卡住脖子”,未来,中国在这个领域完全有可能走出世界级公司。

以下是访谈内容,有删节:

百度+吉利,不止代工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夏一平: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方向决定未来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底层支持。随着新造车企业带动整个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普及和规模化,包括底盘、三电技术都越来越标准化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开放程度的增加,驱动了整个传统汽车行业的变革。

从技术发展趋势上看,无论是软件生态还是三电的技术,都在慢慢走向成熟。百度从2013年开始做智能汽车,技术覆盖智能驾舱OS、小度语音助手、百度地图、高精地图,还有围绕着整个生态的自动驾驶的算法、工具链,甚至是包括后端的数据训练、软件平台的强大的生态,基本覆盖了智能驾驶汽车或者高阶自动驾驶汽车技术链条中的每一块拼图。

但百度以前没有做硬件,完整的技术能力怎么能够无缝集成到行业里面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吉利的浩瀚平台目前来说是在整个市场里面比较领先的电动汽车平台,但如何让电子电气架构升级,从而完整地支持软件能力所需要的基本带宽或者通信,能够让软件的能力无缝地集成到整个浩瀚平台上面,是集度接下来的核心任务。

《21世纪》:有人说互联网的下半场是跟传统车企的结合,百度如何与吉利合作做好集度?

夏一平:百度跟吉利的合作,外面都觉得是代工模式,但完全不是,双方的合作是非常深入的。除了浩瀚架构是非常先进且开放的平台外,跟吉利的合作,还有更多衡量。

 第一,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有没有比较开放的平台能够支持百度在智能化和无人化落地的过程中对车进行比较深的变革,或者驱动整个平台上的硬件变化。

第二,怎么解决供应商的合作意愿和成本问题。利用吉利的供应链能力,能够非常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另外,我们敬畏产品安全,吉利的质量非常好。百度希望质量品控能够延续吉利的体系,借助他们的物流、工厂生产能力,把刚开始造车可能面临的问题相对比较好地解决。

当然,本质上来说还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研发,从产品的外观设计、用户需求的定义、车内的所有功能定义都是由集度来完成的。但是所有的选型和供应商的选择,都会跟吉利的供应链团队一起来完成。

双方在合作中坚持共赢的概念,百度利用吉利的优势,吉利也分享百度在智能化方面的能力和经验。比如,百度选择的高阶自动驾驶需要的供应商未来也可以被吉利所用。

双方是非常开放的合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百度会充分发挥吉利已有的最大优势,确保智能化和高阶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时对平台和供应链上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能够顺利地研发出来。

《21世纪》:未来产品的生态以百度为主还是以吉利为主?

 夏一平:目前,集度第一款车还没做出来,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对于未来智能化、无人化技术的选型以及方向的选择,还在探索的过程当中。至于未来的生态是什么样的结局,现在还不好说。这个生态究竟最终由谁来形成、是单方还是多方维持,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这么大的汽车生态一定不是一家企业来完成的。从现在的单车智能到自我迭代,再到拥有非常强大的云端大脑,围绕着V2X,甚至是越来越多的外部数据,每一步迭代和演进都需要不同的玩家进来。

未来自动驾驶的生态是大家共同创造,共同创新的,不是赢家通吃。“竞合”应该是未来三到五年之内描述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传统的OEM最合适的形容词,既存在竞争,也有共同合作,这是产业良性发展最大的基础。

在吉利内部,浩瀚平台就是为了快速推进电动汽车研发和迭代而来的。集度想做得更加深入一点,集度会做一个基于L4能力的电子电气架构,也是完全自我演进的技术架构,希望把全车的电子电气架构、域控制器,甚至到软件OS、应用层完全跟汽车底盘全解耦,加快电动车的研发速度。

因此,从目标来看,不管是百度还是吉利,非常一致。

如果说百度是一家科技类IT公司,吉利可以看成是中国自主品牌里的技术型的企业。目标一致、工作方式趋同,双方的合作效率非常高。

《21世纪》:与吉利的合作会让产品迭代速度更快,这个速度到底有多快?

 夏一平:未来的研发周期会缩短至24个月,从第一款产品落地之后,每年会推出一款产品。

《21世纪》:集度第一款车是否考虑激光雷达的问题?

 夏一平:首先,百度算法方面积累很多,用不用激光雷达还是回到产品的本质,一切以用户为导向,如果要提供高阶体验,激光雷达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技术也在迭代,法律法规也在迭代,要在成本、技术的成熟度和法律法规安全之间平衡。整体以产品为导向,通过更安全、更冗余的方式,来确保用户体验上达到最好的状态。

终极竞争是无人化

《21世纪》:未来智能电动汽车到底比拼的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夏一平:智能化的核心是向无人化过渡,那才是终极竞争。未来的竞争力可能包含芯片、核心算法。

未来自动驾驶并不是端的算力问题,还有后台AI集群的算力问题,不是一个芯片,一个操作系统能解决的事情。同样多的算法,同样多的数据,未来的竞争力还要看迭代能力。

未来几年需要解决的是服务器端性能提升,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用非常便宜、快速的方式解决海量数据的训练,这也是未来无人驾驶能不能进入快车道、迅速迭代、迅速升级的基本要求。

 如果未来真正的L4、L5智能驾驶规模化、安全合法合规落地,需要思考的是其背后的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生态究竟是什么,并且在接下来产品迭代过程中不断从发展和生态的角度完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1世纪》:您怎么看数据安全以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卡脖子技术?

  夏一平:数据肯定是很关键的,对于用户来说要保证数据的隐私性,不能滥用。使用一些脱敏的数据来做相关的算法改进,或者体验的改进,这个是必须的,而且是未来核心竞争力。但问题是面对海量数据,如何把这些数据训练起来,这是很挑战的问题。

 在整个智能驾驶领域中,国产的自动驾驶芯片已经出现了,从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来看,技术上没有特别卡脖子的因素。无论是核心的电动车三电,还是所谓的域控制器、OS、芯片,国内企业在这个领域的核心技术或者技术链条上没有被“卡住脖子”,中国在这个领域完全有可能走出世界级公司。

《21世纪》:怎么看新造车企业与传统车企本质上的区别?未来集度如何生存并取胜?

 夏一平:双方更多的是人才和组织结构上的区别。不管传统汽车还是新造车企业,核心还是车,离不开造车的流程,离不开质量控制,离不开供应链,这些是基础,只有把这些东西做扎实了,才能做出好的产品,没有好的产品给到用户,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连接。

 即使现在谈软件定义汽车、未来的智能化之争,但不管谁来做这件事情,首先还是要稳扎稳打,有创新突破的精神的同时也要尊重传统汽车行业,敬畏传统汽车行业带来的经验,充分理解消化并且利用传统行业的优势,以用户为导向,以产品为导向,打造出最好的产品。

过去汽车质量的方法论偏于机械制造,未来则是软硬结合,特别是当软件在未来汽车里面占据更高位置的时候,质量不止是硬件、不止是制造,还在软件和用户体验方面的质量。

因此,从过去传统的制造质量、零部件质量、整车质量或者生产质量,慢慢跨越到怎么确保软件安全的同时满足用户对产品对体验的要求,都是在不断变化和演进的,也是需要双方互相学习消化。

对很多新的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能不能产生融合性的人才,让互联网的人更懂车,让汽车行业的人更懂互联网、软件,这也是未来智能电动车企业或者智能汽车不断生存、演进、迭代必备的基础条件。

(作者:杜巧梅 编辑:张若思)

杜巧梅

汽车版记者

长期追踪全球汽车行业发展,聚焦车企改革及未来出行领域。记者微信:naoxiaonao1654,欢迎爆料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