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绿色发展“样板城”:新能源产业路跑出“盐城速度”,组局环黄海生态经济圈
“红色根据地”走访系列之六——盐城吹响“十四五”东进序曲。
2021年4月中旬,随着龙源H2海上风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江苏省盐城市成为了长三角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的城市。
与之同时,由天合光能在盐城大丰区投资25亿元的10GW光伏组件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产品将布局业内技术最为领先的210超功率组件。按照计划,将在7月1日之前完成主体工程的封顶。
盐城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大力发展以风光电及其研发制造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利用资源禀赋建设“海上三峡”,是这个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作之一。当前,盐城沿海海面有10个海上风电项目入选《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总规模达201.25万千瓦,海上风电建设项目数和规模总量居全国第一,为海上风电第一城。
盐城是革命老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东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城由此成为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指出,抗日战争时期,盐城盐阜地区修建的“宋公堤”,是新四军到盐阜地区后为人民群众办的一件大实事,是党一心为民的历史见证和生动缩影。
2020年,盐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53.4亿元,在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盐城排第37位,在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中排第13位。
迈向两千亿新能源蓝海
盐城海岸线长582公里,占江苏全省61%;拥有沿海滩涂面积46万公顷,占江苏全省70%。
“十三五”期间,盐城的新能源头部企业集中度全国最高,利用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其新能源产业跑出了“盐城速度”,海上风电第一城的初步目标圆满完成。
2020年,盐城新能源产业累计开票销售625.2亿元,同比增长15.74%。其中,开票销售超50亿元的企业1家、超10亿元的企业14家。风电装备产业链基本建成,光伏研发、生产、开发的全产业链完成。
在此基础上,2020年盐城实现新能源累计发电量178.8亿千瓦时,占江苏全省的34.25%。由于风电行业前20强企业全部有项目落地,这使得盐城风电并网规模分别占到世界、中国和江苏的10%、40%、70%。目前,盐城用电量的60%来自无碳发电。
根据当地的规划,到“十四五”末,新能源产业要实现开票销售2000亿元,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1840万千瓦,光伏组件和电池片产能规模突破100GW。
“选择盐城,一是海上风电发展条件在东部沿海最好,二是产业发展时研发制造齐头并进,三是政府有针对性的重点支持。”金风科技副总经理宁海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记者表示。
天合光能盐城电池厂厂长李骆宾表示,集团决策投资时,主要考虑到盐城的产业链齐备,有设备和原料供应商,因此降低了运输成本,且能够确保特殊天气下材料的持续供应。
而在一系列龙头项目落地盐城的背后,“十三五”期间,盐城市涌现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创新载体。
如金风科技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天合国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润阳悦达光伏高效电池研究院等,这是突破行业瓶颈、攻关风光电核心技术的重要载体。
“因为产业链完整,很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大量工序可以直接在盐城完成,不需要再把整车拉过来试验了。”中汽试验场技术研究部工程师杨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极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盐城经开区党工委委员、光电产业园管理办主任周翔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技术和实践努力,光电、风电的发电成本已和火电价格齐平,加之双碳目标的实现,光电光伏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千亿目标指日可待,“ 有诸多企业已连续6年实现年度纳税过亿。”
靠海并不仅仅有光电风电,关键还有海运带来的进出口以及对外开放。目前,盐城拥有5个一类国家开放口岸,这使得盐城和世界直航实现了全覆盖。其中,海上风力施工、运维、吊装、仓储等专业能力和配套设施均参照世界级经验打造。悦阳光伏科技公司副总经理王光社就对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的海外销售规模要和国内齐平,并争取国际市场盈利超过国内。
中日韩“小循环”与贡献“双循环”
除革命老区的光环外,盐城还是中韩产业园建设首批合作城市,是中韩FTA合作框架下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合作平台,这是国家赋予盐城的重大使命。当前,韩国有11个城市与盐城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有1万多名韩国人常年在盐城生活。
对盐城来说,这就是落实中央要求,全面深化开放合作,以实际行动体现国家意志、展示国家形象、代表国家水平。
在中韩两国以产业合作的另外一面,从地理看,盐城与韩国同属黄海生态区,这个区域拥有全球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不仅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还有着特殊的多重价值。
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盐城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俞萍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黄海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合作更加容易,把这个地区作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主要空间是非常有利的。
俞萍萍进一步表示,对外开放上,盐城作为长三角地区韩资企业的重要集聚城市,依托中韩产业园这一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全面深化对韩经贸合作,正积极融入东亚地区“国际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成功申遗,意味着盐城拓展了开放合作领域,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并重,既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生态保护提供了创新典范,同时也是自然保育跨越国界的一次有益尝试。
盐城市长曹路宝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通过这种互动与交流,将使环黄海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圈,并且以生态圈为基础,进一步深化中日韩自由贸易,最终构建形成环黄海生态经济圈。
俞萍萍认为,从东部沿海地区的南北走向看,盐城处于上海和青岛沿海大通道的中间节点,随着年内盐通高铁的建成通车,向北可以有效连接青岛、烟台、日照,向南可以通达上海、宁波,进一步拉近沿黄海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在黄海形成南北向的城市发展带,可以让中国面向东北亚的发展前沿变得更强。
曹路宝指出,沿黄海城市带是中国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开放前沿,是构建中日韩“小循环”的关键板块。而盐城作为长三角地区韩资企业最集聚的城市,对外开放合作的主要方向就是韩国,过去与韩国联系紧密的优势,现在变成了打开国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因此有责任为构建中日韩“小循环”作出示范。盐城将继续按照中央和省里的部署要求,全面深化对外开放,打造对韩合作标杆,努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作出积极贡献。
沿海开放延伸至内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在2020年专门到盐城进行专题调研,要求“十四五”期间盐城要在空间布局上大有作为。
盐城是江苏13个城市中面积最大的,拥有海岸线和滩涂面积更是江苏之最。北部“大工业”,南部“好生态”——这是盐城的基本布局。如何再有更大的作为?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所副研究员何雨认为,过去江苏发展的一个思路是,通过发展苏南和沿长江地区来辐射苏北。因此,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全省发展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了向南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这当然是要做的,但从盐城的战略地位看,西向拓展也同样重要。”
此外,江苏南北长而东西窄,这也意味着全省都向海,也代表着全省13个地级市其实都是广义上的沿海城市,但一直以来海洋经济没有成为江苏的优势。
因此,有学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十四五”期间,江苏要研究全省东西向发展的重大问题,江苏要向海发展,吹响新时代的东进序曲。
从实践中看,盐城已走在了前列。2020年10月28日在安徽蚌埠举办的淮河生态经济圈市长会议上,盐城就提出了以淮河经济带为主的绿色发展、东西联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且与安徽省在内河航道上签约了合作协议。
“盐城正好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出海口”,曹路宝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中国第三条出海黄金水道,能够带动整个流域经济融入全球航运体系与供应链。”
从盐城“十四五”规划来看,一系列的重大项目涉及到推进沿淮铁路、港口航道建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生态、产业等领域合作,正努力将盐城沿海开放的腹地延伸至更远的内陆地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滨海港工业园区有不占用农田指标的616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同时有20万吨航道30万吨码头,特别适合上重特大产业项目,这为“十四五”期间盐城的起跳和高质量发展已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王海平 编辑:包芳鸣)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