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抗疫情所采取的政策让世界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
“中国和中国人民具有非常大的韧性,此次疫情再次证实了这一点,中国对抗疫情所采取的政策也让世界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这些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发展。”近日,默克中国总裁安高博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
安高博进一步表示,疫情的确对全球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同时也促成了监管方、科技界等多方有效合作,特别是中国,将科学技术和危机管理政策相结合,在疫情早期阶段就做到了迅速复苏。“目前中国已经是默克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战略性意义不言而喻。”
据了解,默克创建于1668年,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制药和化工公司,其业务包括医药健康、生命科学、电子科技三大领域,默克家族作为公司的创始者至今仍持有默克大部分的股份,默克在中国已经有88年发展历史,第一家在华的分公司最早于1933年在上海成立。
根据财报,2020年默克销售额175亿欧元,增长8.6%,税后净利润为19.94亿欧元。其中医疗保健业务销售额66亿欧元,净销售额增长3.4%,生命科学业务净销售额75亿欧元,增长9.5%。
按照地区来看,2020年,默克在欧洲市场收入49.91亿欧元,北美收入47.39亿欧元,亚太收入63.13亿欧元。其中亚太地区在中国收入25.29亿欧元,仅次于美国的45.24亿欧元。
安高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默克没有因为疫情停止在中国的投资和业务发展,反而是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例如建立电子科技中心,进一步提升显示器和半导体方面的本土服务能力。
本土化将是长期战略
在中国市场,本土化将是默克的长期战略,安高博介绍,总体战略包括默克自身本土化以及和本土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两者相结合,对默克成为中国创新生态系统中最具价值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
对于本土化,2009年,默克北京研发中心成立,目前已是其全球四大医药健康研发中心之一;2016年11月,默克总投资额1.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2.7亿元)的江苏南通制药基地落成,成为其全球第二大制药基地;2018年11月,默克上游技术研发中心正式落户上海。对于建立合作关系,如今年3月,默克与广药集团在生物医药研发和流通领域展开合作;2020年12月,默克与艾德生物签署协议,扩大伴随诊断合作范围。
安高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很多机遇,但市场规模如此之大,需求的变量也非常大,这要求企业建立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因此需要在当地设立机构,通过本土化来面对巨大的需求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变量。“例如默克的生命科学和电子科技业务,我们不仅保证产品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更要确保它们可以尽可能地被有效地应用,这同样对默克的本土化布局提出更高的要求。”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辉瑞、阿斯利康、GSK、诺华、GE医疗、强生、美敦力等跨国医药或医疗器械企业均在持续推进本土化转型,具体措施包括在华建立研发或生产基地、建立本土化营销团队、与国内企业在研发和流通领域合作以及高层管理人员逐渐本土化等。
这一趋势和中国医药行业持续快速增长或有直接关系,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医药行业市场规模由2011年的743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220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3.2%,再从2015年增加至2019年的163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5%,预期2020年至2021年将进一步以6.8%的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增长,在2021年达到13057亿元。
对外经贸大学相关研究人员曾分析,跨国医药或医疗器械企业进行本土化,或出于四方面动因:一是拓展中国市场;二是降低成本,提供更合理的价格;三是顺应中国新医疗政策导向;四是规避一定的经营风险。
中国多项医疗政策的颁布与执行对外资企业的跨国战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和触动,同时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东道国的政治稳定、政策导向、对外资企业的态度都是影响经营难易程度以及能否获得目标利润的重要因素。例如东道国相关部门可能会为了保护国内企业而制定一些限制外资企业的经贸政策,增加关税或者提高准入难度,而实施本土生产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些风险。
加快本土化提高产品可及性
安高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默克本土化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高药品的可及性,而降低价格则是提高可及性的有效措施。
上市研究人员也分析称,对于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关税、海外人工成本、运输成本均是产品定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企业推进本土化策略后,部分产品在国内生产,减少关税影响,同时利用国内成本较低的劳动资源,也有利于降低价格。另外部分国内企业以低价策略与外资企业进行价格战,同样也给外资企业带来降价压力。
安高博表示,在提高可及性方面,对渠道进行创新和优化非常重要,疫情期间也再次证明了线上渠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让患者更容易接触到高质量医疗服务。
据了解,早在2018年6月,默克就与阿里健康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药品追溯、互联网健康服务等方面合作,同时探索医药电商、人工智能等;2019年1月,默克又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以病患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方案和数字平台等。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医疗用户规模达到6.61亿人,在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下,居民对于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平台使用需求进一步提升,推动用户规模快速增长,2020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达到544.7亿元,预计2021年将增至635.5亿元。
安高博表示,除了默克自身的行动,国内医药健康行业的监管环境也在积极发展,正进一步提高多数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触达到有需求的人群。
“中国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是在确保临床试验符合全球要求方面迈出的一大步,这使得规划和开展临床试验更加便捷,此外国家医保目录的定期更新、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的开展,也都在不断降低药品价格,扩大可及性范围。”安高博说道。
据了解,2020年8月24日,第三批药品国家集采中选结果公布,平均降价幅度超过70%,最高降幅高达98.7%,默克也有产品参与本次集采但未中选,但是2018年国家医保谈判,默克靶向药西妥昔单抗注射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谈判后的价格由4200元降到1295元,给出了全球最低价格,据了解,当时共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目录,与平均零售价相比,最高降幅71%,平均降幅达56.7%。
安高博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其实中国的整个监管体系都在不断进化,逐渐让医疗企业的产品能够长期、稳定地到达患者手中。不论是带量采购、医保谈判还是其他政策,它们都不是为了给药企找麻烦,而是在全盘考虑的情况下,互相协同和互补,让医疗企业能够更加合规合理地参与到 “健康中国2030”的整体规划中,这对患者方、监管方、企业方都是有利的。
(作者:见习记者 武瑛港 编辑:徐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