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行长王江:经济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并没有消除风险,风险反而更加复杂(附实录)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杨志锦 上海报道
2021-06-11 19:28

建设银行行长王江6月11日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2021)上表示,经济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并没有消除风险,风险的展现方式和业态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这对商业银行如何构建全面智能化、现代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技风险、数据风险、欺诈风险、模型风险、网络安全等各类新型风险已经不容忽视,同时各类风险交叉传染方式更加多样、快速和隐蔽。不同风险间的叠加共振更加明显,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会给企业商誉和社会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王江称。

王江建议,加快构建适应数字化转型的现代化风控体系。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本质和逻辑没有改变,只是对智能化的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下为发言实录:

感谢陆家嘴论坛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新局的问题。在数字化时代,科技变革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演进,在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交易方式,更对金融服务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为了应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在内的中国金融业,正在积极拥抱科技变革,加速推进以大数据为生产要素、以科技为生产工具、以场景和平台为生产方式的新的金融发展格局。

我们也要看到,经济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并没有消除风险,而且风险的展现方式和业态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这对商业银行如何构建全面智能化、现代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我结合中国建设银行的实践谈三点粗浅认识,供大家参考。

第一,数字化时代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的新挑战。从外部来看,风险形态的变化更加快速,数字经济推动金融服务更加全面、深入、便捷,新的风险形态不断出现。科技风险、数据风险、欺诈风险、模型风险、网络安全等各类新型风险已经不容忽视,同时各类风险交叉传染方式更加多样、快速和隐蔽。不同风险间的叠加共振更加明显,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会给企业商誉和社会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内部来看,风险防控的思维也必须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不断催生业务新模式,平台化、场景化、批量化等获客方式快速发展,具有复杂性高、风险传播速度快、对风险预判时效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必须完善数字思维、用户思维、场景思维、共享思维和共治思维,提升对数字化时代风险的认知和管控能力,从数字化角度重新理解客户服务和风险防控。

第二,数字化转型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变革和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尽管数字化给风险管理带来了很多新难题,但是也给风险管理的革新创造了全新的切入点。

我认为重点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要革新数据应用方式。在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产。数据整合、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优化客户选择,拓宽业务范围,稳定资产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讲,革新数据工具和分析方法将成为未来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是要革新风控技术手段。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科技加快应用,将推动风控技术产生质的飞跃。近年来,中国建设银行秉承科技、普惠、共享的新金融理念,加快构建全面、精准、穿透、开放、前瞻的智能风控体系,推动线上业务风险排查覆盖至普惠、住房金融、信用卡等重点业务,帮助基层机构灵活运用模型解决风险管理的难点和堵点。同时增强了移动风控能力,提升风险预警前瞻性、准确性。

三是革新风险管理理念。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科技为支撑手段,将促使风险管理从管控客户风险向主动服务客户健康发展转变,从人海战术向人机结合自动化、智能化风控方式转变,从被动防控风险向主动创造价值转变。

第三,加快构建适应数字化转型的现代化风控体系。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本质和逻辑没有改变,只是对智能化的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强化统筹谋划。建设银行将遵循企业级原则,以长远视角对数字化时代风控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与业务规划、数据规则、科技规划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统筹部署、统一推动,强化前、中、后台三道防线协同联动,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二是强化数据治理。进一步完善数据架构设置、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挖掘运用等数据治理手段,建立数据为核心和基础的风控体系。高度重视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监管要求,规范数据开放、共享和赋能规则,助力智慧政务平台建设,共享数字风险控制能力,完善农村征信体系等,主动融入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推进金融科技与风险管理的有机融合。从管理层、应用层、功能层和基础层四个维度提升多层次、可扩展、快迭代的智能风控能力。围绕监测预警、智能审批、数据合规、反欺诈、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重点工作,构建更加适应数字化转型的现代化风控体系。这是结合中国建设银行的实践谈的几点不成熟的认识,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作者:杨志锦 编辑:李伊琳)

杨志锦

高级记者

长期专注于地方债、债券违约、货币政策、银行领域的报道和研究。在财政、金融、宏观交叉的地方债领域,力求为市场提供专业的信息和分析。欢迎交流及爆料,记者微信:yangzhijin21,添加请备注单位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