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基因检测多聚焦于能否使用某种特定靶向药,只检测特定的基因位点,但患者的需求不止于此。
2011年10月5日,史蒂夫·乔布斯因肿瘤病逝,为抗癌,他曾花费10万美元对肿瘤及全基因谱进行测序,乔布斯曾说:“我要么是第一批以这种方式击败癌症的人,要么是最后一批死于癌症的人。”
2013年5月,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宣布,通过基因检测,她发现自己携带有“错误”基因BRCA1,这让她有87%的可能患乳腺癌,50%的可能患卵巢癌,因此她选择切除双侧乳腺。“朱莉效应”下,进行基因检测女性数量一时明显上升。
与癌症战斗,人们似乎对基因检测寄予厚望。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目前在肿瘤治疗方面主要用于检测肿瘤易感基因和临床肿瘤伴随诊断,随着技术进步,其应用正逐渐多样化和广泛化。
其中传统肿瘤伴随诊断领域国内已进入淘汰洗牌阶段,但是若从整个市场来看,肿瘤基因检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日,至本医疗科技(下称“至本医疗”)创始人兼CEO王凯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基因检测目的是精准医疗,目前国内基因检测多聚焦于能否使用某种特定靶向药,只检测特定的基因位点,但患者的需求不止于此,他们还想知道能否用其他药物、使用后耐药性如何等方面信息,从患者角度来讲,国内肿瘤基因检测行业才刚刚开始。
“仅从检测环节来看,国内癌症患者使用NGS肿瘤诊断的渗透率不足5%,和美国相比还有7-10倍的差距。”王凯说。
据了解,NGS测序又称新一代测序,与传统的癌症基因分型方法不同,NGS肿瘤伴随诊断可以在单一检测中同时检测到与患者癌症相关的多个基因组改变和生物标志物,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准确性。
王凯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之后在哈佛大学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获生物信息学博士后,并作为初创成员在全球知名基因检测企业Foundation Medicine任职五年,参与早期创建发展。2016年回国创立肿瘤精准医疗公司至本医疗。
癌症患者的巨大刚需尚未被满足
王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癌症患者最关注的是临床,但是单一基因检测不一定能与临床诊疗深度关联,如果能把和癌症相关的基因一次性准确检验出来,得到更加全面精准的分子信息,就可以得到患者适用哪些药品、是否耐药、用药后效果如何、之后的复发情况等相关数据,为临床提供更多支撑,再根据这些数据判断患者是否需要专家会诊,以及对患者进行包括制定治疗方案、后续随访、临床入组、保险支付等在内的全流程管理。
“这是国内广大癌症患者的刚性需求,也是企业的社会价值所在,只不过之前技术达不到,随着NGS技术发展,患者需要的这些服务都可以逐渐实现。”王凯说道。
据了解,基因检测技术具体包括以核酸扩增为基础的PCR技术、以荧光杂交检测为基础的FISH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目前国内肿瘤基因检测医院内市场主要以PCR技术为主。PCR技术已较为成熟,但主要用于已知突变,且一次性检测基因数量有限,而NGS最大的优势就是高通量,可实现大Panel检测。
“Panel”指同时检测多个基因位点,大Panel涵盖的基因数更多。至本医疗CFO曾对媒体表示,肿瘤基因靶点有长尾效应,70%为非热点突变,大panel检测可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诊疗信息,为精准医疗提供更多数据支撑。
2016年,至本医疗行业首创大panel元溯系列产品,2020年其大panel元溯产品(覆盖450个基因)与Foundation Medicine的F1CDx(覆盖324个基因)进行“头对头”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多个基因、不同变异形式上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之后,2020年7月,贝瑞基因发布大Panel基因检测产品“和全安”,可同时检测654个基因,2020年8月,FDA批准了首个基于NGS技术的癌症液体活检产品,可同时检测55个肿瘤基因的突变。
除了技术层面的刚需,王凯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互联网医院也是患者的重要需求,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为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患者检测完可能会到北上广等不同城市挂号、排队、见不同的专家,而且只能见一面,后续沟通很可能中断,另外患者还希望和病友之间沟通交流,这些在线下都非常麻烦,如果有了互联网医院,都搬到线上,简化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药品也能快递,这将解决患者很多难题。”王凯说道。
但不论是技术需求还是诊疗需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仍有难点存在。
在技术方面,国元证券分析,NGS存在部分技术瓶颈尚未解决、成本较高、入院困难、医保覆盖范围有限等难题,其中检测费用过高是主要问题,原因在于进口品牌垄断上游测序仪,拥有较高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在诊疗方面,至本治疗尚未和国内其他互联网医院合作,而是选择自建互联网医院,据了解,目前国内互联网医院多针对挂号和慢病管理,对癌症管理聚焦力度有待提升,仍存在较多空白。官网消息显示,目前至本医疗已拥有中国第一家专注于肿瘤精准治疗的互联网医院。
未来是大数据挖掘能力的竞争
根据美国Markets and Markets报告,预计全球高通量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78亿美元增加至2025年的244亿美元,CAGR为20.9%。有观点认为,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基因检测的大Panel将成为肿瘤基因检测的主流技术,对于国内基因检测初创公司来说,生物信息算法和大数据库将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企业覆盖的肿瘤种类越多,获得的病患数据量越大,数据质量就越高。据悉,至本医疗从2016年开始布局数据库,目前已建立起国内最大的肿瘤基因数据库,已累计覆盖超过50种不同肿瘤的数万份真实临床病例。
王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成立以来,至本医疗积累了完整的癌症大panel数据库,数据包括癌症患者发病基因层面的原因、分子层面的变化、每一次治疗的情况和疾病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等。目前主要有两方面应用:一是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赋能新药研发;二是聚焦癌症患者诊疗的全程数字化,赋能癌症诊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支付、诊断、治疗、药物)。
对于赋能肿瘤药物研发,王凯介绍,药企新药研发费用可能超过10亿美元,临床试验和研究时间长达数年,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得数据。“我们在基因检测和治疗的过程中就已经获得了大量数据,这部分数据不针对某个药物,但和药企所需数据的性质相同,可满足药企不同需求,比如肿瘤药适应症的拓展、目标适应症中多少患者在分子层面适合这种药等,我们可以帮助药企解决很多临床试验所需要收集的数据点、制定和开发伴随诊断产品,提供临床方案的设计和优化等,帮助制药企业快速选定新适应症开发方向,加速新药上市。”
据了解,2020年4月30日,拜耳与至本医疗达成合作,在中国市场开发基于二代测序(NGS)技术的伴随诊断-体外诊断试剂产品;2020年11月8日,武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至本医疗达成合作,推进肿瘤创新药的研发及商业化进程。
近年来,“赋能新药研发”成为行业热词,一方面是腾讯、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缩短新药研发时间,一方面是至本医疗、领星生物等积累了大量临床信息的企业为药企提供数据支持,和至本医疗相比,领星生物的临床智能分析平台中同样包含肿瘤患者基因、临床数据、生存数据,可帮助肿瘤药物研发及商业化,似乎与至本医疗处于同一赛道。
对于癌症患者诊疗的数字化,王凯表示,一方面是癌症的精准诊疗正在加速发展,临床还有大量的需求未被满足,二代测序技术可以为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复发监测、预后评价和治疗指导,真正到患者的全程管理,提升临床获益的可能。另一方面,如果能够把每个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数字化和结构化,通过对基因检测形成的大数据进行结构化整合和全面分析,将个例治疗扩展为可复制的创新治疗策略,那么将对癌症治疗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大数据挖掘能力的竞争。很多人把数据比作石油,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医疗经过多年发展,包括传统中医的发展,也都是以数据积累为基础。以肉瘤为例,其包含几十个亚型,临床诊疗差别很大,如果我们积累的数据量够大,每种亚型都有1000个患者的数据量,那么当第1001个患者就诊时,这些数据就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互补信息,帮助医生判断第1001个患者该如何治疗,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也是患者的刚需。”王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叶盛曾分析,通过大数据检测对数千病人进行研究,做好癌症基因突变不同类型的细分,然后把数据应用到某一位个体病人身上,看其基因突变属于哪一种,最后根据具体情况给出精准治疗方案,这就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医疗。随着研究深入,这一方式有望变得更加廉价和简单。
一个以技术为驱动的行业
“过去几年行业绝对是在技术推动下发展的,如果没有二代测序技术层面的突破,基因检测乃至制药行业的发展可能都会受到限制。”王凯说道。
据梳理,人类基因组学计划完成后,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在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化学裂解法是基于PCR的DNA测序法,可以对未知基因进行检测,但是不能读取长的PCR产物片段,所以很快被Sanger的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取代,此为第一代基因检测技术;以高通量为特点的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GS)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测序技术。
NGS技术大幅提高测序速度、保持高准确性的同时,还明显降低了测序成本,有数据显示,以前完成一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需要3年,而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则仅需1周。目前第三代测序技术单分子实时测序已近成熟,而以纳米孔为基础的第四代测序技术也已崭露头角。
有业内人士分析,测序技术的每一次变革和突破,都对基因组学研究、疾病医疗研究、药物研发、育种等领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王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任何技术带来行业创新的关键点之一就在于成本大幅下降,这样才能带来行业变革,比如基于成本降低和速度提升,互联网和电商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凯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第一,目前测序技术仍围绕在数据端,但对人类基因分子层面信息的挖掘还远远不够,比如人类基因组公布的是2万多个基因,目前所知跟癌症相关基因仅在1700个左右,其他基因和癌症有哪些关联仍是未知;第二,部分基因突变或缺失可能会超过测序技术读长,对这部分基因的了解就会存在阻碍;第三,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对基因的作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和免疫治疗相关的免疫环境,这些目前所知都非常有限。
“现在人类对基因分子信息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未来DNA、蛋白质、体内微环境等领域探索都会蓬勃发展,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我们对癌症患者在分子信息层面的了解就会更加全面和立体,行业也会面临更多的发展和变革。”王凯说道。
但是就现下发展来讲,有分析认为,目前第二代测序技术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第三代测序技术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未来几年内前三代测序技术将持续共存。
随着新的测序技术出现,测序成本将继续下降,研发新药也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在基因组或者是转录组的测序上花费越来越少,在此环境下,如何分析高通量测序技术产生的大量数据,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生物信息,或许将成为未来一项热门研究。
(作者:见习记者 武瑛港 编辑:徐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