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1978年11月24日·小岗》
广州美术学院
2021-06-13 09:13
[4]当前系统环境不支持播放该视频格式
油画 《1978年11月24日·小岗》赏析梁健惠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以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而被载入史册。新中国一直到1978年都没完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公社”这一僵化落后的体制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
王少伦的油画 《1978年11月24日·小岗》,创作于1992年,现今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再现了小岗村农民在 “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手印的场景:画面上18位农民衣衫褴褛,表情或果敢或谨慎,或忐忑或担忧、或不安或平静,但是又都透出无比的坚定和倔强,以及对未来的无限希冀。画面明暗对比强烈,主色调是沉闷的,破旧的农家茅屋,拥塞又昏暗,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困顿以及气氛的紧张和凝重。而桌上那盏小油灯却发出昏黄又明亮的光,映照在每个人物脸上,喻示着光明和美好的未来,同时又自然而然地把画面聚焦在桌上那份秘密契约和人们在上面按手印的动作上。作品通过画面构图和色彩的呈现,彰显“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
王少伦出生于农村,对农村和农民有深厚的感情。而面向时代,观照现实又一直是他创作的动力。正如绘画写实主义的鼻祖库尔贝在《现实主义宣言》中所说的:“如我所见到的那样去如实表现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不仅要做一名画家,还要做一个人;总之,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1978年11月24日·小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它在形式上有多美,更在于它通过运用纯熟的绘画语言去反映了时代,记录了历史,因此而传递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历史和民族责任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