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德的新“中国朋友圈”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1-06-15

在第六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FCVC 2021)期间,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麦楷文(Randy MacEwen)与信远工业集团董事长袁奕琳坐到了签字台前,两家公司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信远将向巴拉德独家供应相关双极板石墨材料。

在将信远正式纳入“中国朋友圈”同时,巴拉德在中国市场的氢燃料电池生产链条的“本土化”特征已经十分明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麦楷文表示,“技术、供应链的本地化十分重要。”

事实上,自2013年通过技术授权敲开中国市场合作的大门之时,巴拉德试图在国内搭建一条完整的氢燃料电池供应链的意图就逐渐显露出来。目前,整个氢燃料电池生产技术相对成熟,但工艺不完善,导致成本较高。而对于这家氢燃料电池龙头企业而言,实现燃料电池制造产业化,利用供应链发展来接触不同的供应商,成为其降本的主要策略。

信远“入圈”

如果要进行溯源,信远与巴拉德的交流可以追溯至十多年前。

“2005年,我们跟巴拉德就有过联系。当时我们公司在做膨胀石墨烯,并且向美国、德国的一些公司供应。”袁奕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些年来巴拉德电池电堆中的双极板转向石墨技术路径,且越来越薄片化,信远承担了这一技术的研发工作。

2016年,信远开始向国鸿氢能与巴拉德的合资企业提供自主研发的双极板石墨材料。之后,该公司又为潍柴动力与巴拉德的合资企业供货,进一步推动了燃料电池的国产化进程。

在国内氢燃料供应链中,信远有些低调。但是在石墨材料领域,该公司却是实力强劲。麦楷文在与信远的签约仪式上,将对方称之为“中国膨胀石墨行业的奠基者”,这也是目前国内石墨材料领域对信远的认可。公开资料显示,信远目前已经掌握从石墨矿石到成品加工生产的全产业链,并在提纯、酸化、密封材料高温损失率控制、双极板流道杂质控制、电池屏蔽等技术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不过,信远的石墨材料早前主要供应于中国航天领域。

今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着陆巡视器在火星成功着陆,信远提供的就是运送天问一号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上的氢氧低温介质的密封件。近些年来,在国家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该公司将石墨的生产工艺转向氢燃料电池,为电堆三大核心部件的双极板提供石墨材料。

“在电堆系统中,双极板占据了大约30%的成本。”袁奕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了解到双极板在氢燃料电池降本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时,其带领公司开始向石墨双极板生产方向上转变。

双极板的技术路线包括金属板和石墨板两种。这两种技术路线各有优缺点,但近些年来,由于石墨材料的耐腐蚀性、成本低、可用时间长等优势,石墨板在双极板市场占据了重要一席。“谁也不会取代谁,两种技术路线都会有市场。”袁奕琳认为,金属板在寿命和成本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在中国氢燃料市场上,石墨板凭借在资源获取和成本上的优势会更容易受欢迎。

不可否认的是,在电堆的各项零部件中,国产化程度最高的环节就是双极板。这也意味着,在双极板环节,竞争已经十分激烈。

今年3月份,A股上市公司雄韬股份在深交所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该公司氢瑞A1代石墨双极板电堆在产品技术和品控方面良好,预计于2021年投产。

此外,另一家上市公司亿华通在今年4月份首次对外发布的两款大功率自主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全新系列产品中,电堆零部件已经完全实现国产化,而其采用的双极板便是自行研发的柔性石墨双极板。

巨头“深谋”

在把信远拉入自己的“中国朋友圈”之时,巴拉德还与中国的另一家氢能源公司东岳未来氢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本次FCVC会议期间,这家氢燃料电池龙头扩大自己的氢燃料电池生产系统的供应链。在外界看来,这也是巴拉德试图降低生产成本的惯用策略。

用技术授权敲开中国市场的布局之门后,巴拉德目前在华主要依靠与本土企业合资的方式共同开辟氢燃料电池的供应链体系。在国内氢能领域热门公司中,大部分企业的背后都能折射出巴拉德的影子。以致于业界将巴拉德参股、合作的企业分为南北两系,南系以国鸿氢能、大洋电机为主,北系则以潍柴动力、美锦能源为代表。

巴拉德目前在中国有三个重要的独资、合资主体:广州市巴拉德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广东国鸿巴拉德氢能动力有限公司以及潍柴巴拉德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在中国的策略就是友谊、文化和本土化三个维度。”麦楷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巴拉德在中国找到像潍柴动力这样的合作伙伴,融入中国当地文化之中,并将技术、供应链实现本地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早年对于国内想要快速切入氢燃料电池领域的公司而言,与通过借助对巴拉德投资等合作形式便是一条捷径。这其中,潍柴动力、国鸿氢能和大洋电机就是典型代表。

2018年,潍柴动力与巴拉德达成战略合作:前者通过其香港子公司向后者注资1.64亿美元,获取巴拉德19.9%股权,成为最大单一股东。这项交易完成后,潍柴动力和巴拉德很快设立潍柴巴拉德氢能公司,双方持股比例分别为51%、49%。

此次合作的直接成果是,潍柴动力获得了巴拉德下一代 LCS电堆的独家生产和基于LCS燃料电池模块组装的授权。这比国鸿氢能在2016年花2000万美元购买的9SSL电堆技术更加先进。

根据计划,合资公司潍柴巴拉德氢能公司将承载上述授权技术进行生产研发,2021年前,其将在中国提供2000套以上燃料电池模块。

不过,即便作为全球氢燃料电池的巨头,巴拉德同样面临着“何时盈利”的现实问题。

财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巴拉德实现营业收入1.16亿元(折合人民币,下同),同比下滑26.22%;亏损约1.14亿元。根据财报,与去年同期相比,巴拉德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收入的下滑,成本一季度其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去年一季度,该公司在中国大陆实现营业收入9536万元,今年同期则降至3161万元。

从2015年开始实施正式实施中国战略至今,巴拉德的发展趋势与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路线相契合。但在国内燃料电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产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仅靠技术授权获取的收入难以可持续。因此,巴拉德归根到底必须依靠成熟的、本土化的供应链来继续夯实中国市场份额。

与两家中国氢能源材料公司签订合作关系,或许正是巴拉德巩固本土化供应链的措施之一。

(作者:曹恩惠 编辑: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