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片大年的主旋律创新:“大人物都是从小人物起来的”

数娱梦工厂2021-06-15 22:05

作者|林 洛

编辑|友 子

即将到来的暑期档,国产主旋律影片将迎来一轮集中检阅——包括《1921》《革命者》《长津湖》《狙击手》在内,一大批汇集了国内头部影视公司、顶尖导演演员的建党百年献礼片将纷纷公映。

近两年主旋律无疑是国产影视创作中绕不开的话题。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将主题和影视艺术完美融合并最大程度实现市场成功,成为所有从业者们关注和思考的重点。

在6月13日,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的“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探索”主题论坛上,“人的共情是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根本”成为与会嘉宾共识。

今年上影节开幕影片《1921》的联合导演郑大圣表示,“没有伟大的人物或者渺小的人物,创作者愿意去表达以及观众愿意看到的都是人物。”

电影《革命者》制片人梁静也表示,任何一个大人物都是从小人物起来的,这也是《革命者》创作的出发点。

主旋律作品兼具命题作文特性以及框架下寻求创新的要求,对创作者对历史题材的把握以及创作能力提出了考验。无论从创作还是工业化的角度,主旋律电影借鉴类型片、艺术片的优点,正在成为新的趋势。

工业化进步助力主旋律

但重要的还是人的共情

去年的《八佰》《金刚川》还是今年的《1921》《长津湖》《狙击手》等,近代史的历史特点使得战争片成为主旋律影片的大类,而这也就对电影技术和工业化程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去年《八佰》的IMAX技术让人感受到了国产战争题材影片的视觉魅力,《金刚川》三个月成片的效率展现了国产电影的工业化程度。国产电影工业在技术方面的进步,为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电影《无限深度》的导演李骏谈到,他执导的8月份要上映的灾难片《无限深度》采取了和《金刚川》一样的策略,边拍边开始做视效,为制作节约了大量时间。

“在拍摄之前我们都会先做虚拟拍摄,在开拍之前,绝大部分大的动作场面或者一些视觉场面都会先做虚拟拍摄,根据虚拟拍摄的结果剪出未来的结果,事先就去做视效了。”

“以郭帆导演为代表,在剧本初稿结束后,很多视效的预览都做完了。”《金刚川》编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补充介绍,并表示正是因为特效、摄影、录音、照明设备等各方面的进步,《金刚川》剧组才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完成比较特殊的视觉营造。

在赵宁宇看来,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我们拥有了世界一流的设备和接近一流的工作人员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作为胶片时代尾巴出道的导演,郑大圣坦言,常常觉得每6到8个月不浏览新的技术手册就会担心自己跟不上新的“武库”。

但谈到《1921》的拍摄经历时,他也分享了黄建新导演对于电影技术的观点。尽管对技术十分痴迷,但黄建新导演在真正做判断的时候反而是最理性和克制的人。

“他时常告诫我‘大圣,不要被最新的、最炫的技术诱惑,为技术去设计场面或者镜头’。在黄建新导演看来,真正的高科技是演员精彩的表演。”

相比于技术对主旋律大片的影响,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尹力更多谈到了电影和人的共情。在他看来一个创作者在有了技术后,还要让创作回归本心。

“我们无法想象未来电影的形态是什么样的,但不变的是艺术家在一部电影中调动普通人的情感,来表达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和观众达到共情互动的艺术效果。”尹力说。

郑大圣也表示赞同。“最根本的一个原则还是那句老话:朴素的真理为塑造人物、为体会、描绘、传递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高新技术才是为一部片子加分的。”

所有人物都是小人物

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人物的书写是主旋律电影的关键,历史人物和普通人物的艺术处理,考验创作者的认知和能力。

在郑大圣看来,没有什么伟大的人物或者渺小的人物。

他以即将上映的《1921》为例,“回到100年前的历史现场,电影中的这些人物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一桌13个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来自五湖四海,天晓得他们是谁,两位先生陈独秀、李大钊都因为各自的事情没有来上海,真正聚集开会的是同学。”

“只有回到人物本身,我们才可能更准确地去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我们才会感受到在这么年轻的时候,他们就以天下为己任,就要为四万万人救亡图存谋出路的那份纯真。”郑大圣表示。

与其说人物之大小,郑大圣认为创作者首先要去掉预设的各种社会学意义的以及历史结果论而设定的那些定义。“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物肯定不是百度词条,我们得回到他的自身、回到他的内心、回到人物本身。我们更愿意看到人的性格,更愿意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

然而小人物的书写也需要把握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度。

“近几年主旋律创作越来越不再码事了,更注重写人了,这也是回归艺术本体。”尹力表示。他提到此前担任金鸡奖评委时,人物的丰满复杂便是评奖标准之一。

他以影片《张思德》中的小人物张思德为例,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塑造,并非只是为这个人物,而是在为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立传。“他在当中不是一个人的传记,更多是你我他,不是我们的同事,也是我们的亲人,甚至更多就是我们自己。”

但同时他也谈到,要从普通人中发现他们和普通人不一样的点,“为普通人作传,不仅是把一个籍籍无名的人物当作艺术形象来做,而是要在生活中发现他身上最不同的那种特质。我觉得这也是电影创作。”

参与了去年国庆档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的梁静,很快又将带来新片《革命者》在七一建党节公映。梁静透露,当时片名从《我的祖国》改成《我和我的祖国》,正是为了让大家感受到时代是一个一个小人物带动起来的。

“任何一个大人物都是从小人物起来的。你越是去抠小人物的内心,越能体现当时这个时代给社会带来了什么。”

梁静透露,《革命者》在书写李大钊这个人物的时候,主创也希望跳脱出主旋律原有的框架,希望寻找新的角度,最后决定从8个来自不同阶级、不同职务、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物的视角来看李大钊在他们眼中的样子。

比起小人物的书写,赵宁宇谈到了历史核心人物塑造的创新。他表示,主旋律,特别是重大题材电影一般都比较难避免以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为核心人物的叙事,过往几十年很多优秀影片在这些核心人物的创作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惯性,这是创新的难点,也是必要突破的。

“唐国强老师刚开始演毛泽东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像,现在别人演毛泽东,大家都觉得唐国强最像。”

他表示,一代代的创作者,不管是演员、编剧、导演都是在一个更新的时代讲诉前面的故事,同时也融入了一个新时代对于过去的新认识,因为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此外他也指出,除了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之外,那些能够涵盖更多普通人,如普通的战士、学生、工人、农民等,以及在历史上没有那么突出,但实际上有巨大挖掘价值的人物的影片,可能是未来此类影片的突破口。

主旋律创作规律摸索

类型片和艺术片如何取舍?

主旋律电影的主题创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主旋律”概念的提出。创作的主题限制以及历史框架,在很长一段时间,限制了主旋律作品的创新。

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叫好也叫座的主旋律作品。在尹力看来,很多主旋律电影能获得好的口碑、市场的成功和年轻观众喜爱,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这些艺术创作回归到电影本体、回归到对价值观的基本尊重。

“不是什么题材能拍不能拍,而是怎么拍,成功的例子都是这样的。”尹力说。

而在怎么拍的层面,对类型电影、艺术电影创作方式分别进行借鉴,成为当下新一代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趋势。

郑大圣介绍,相比于同类题材如《开天辟地》《建党大业》的诠释多是纵览式、编年体式、大事记式的纵切面,这次《1921》聚焦的是一个年份,因此也更加注重横截面的展示,“所有的大关节都合乎历史,但不拘小节。”

结合剧组从国外找到的一些还未曾公布的新史料,《1921》在借鉴类型片元素方面找到了支点。郑大圣介绍,比如片中的追踪情节、上海租界有怀揣手榴弹炸一大的两个杀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另一方面,黄建新导演又特别用了很多时空跨越、心理结构的编辑,就是试图诠释和演绎这些年轻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郑大圣介绍,这群一百年前思想最先进的年轻知识分子,他们身上有传统的精神,又有当年最先进的思想,基于这组人物群像,又使我们必然要化用很多艺术片的手段。

而书写铁道兵的电影《无限深度》则参考了灾难片的创作模式。

“每一个类型影片都有自己的规律,包括人物塑造,人物在灾难片里要承担怎么样的人物,最后散发怎样的人物光辉,设计怎样的人物关系,坦率说这个都是一些蛮技术的活。”李骏表示。

李骏同时也表达了在类型片创作的困难。“我们说类型化这个蛮久了,但真实做下去的时候发现我们很久以来实际上市场上比较少真的类型化的作品。”

尽管感受到了主旋律类型片创作的困难,但李骏依然表达了类型探索的兴趣,“如果主旋律影片的市场开拓还可以再广泛一点的话,从我个人来说,我愿意拍一部科幻类型的影片。”

(作者:数娱梦工厂 )

数娱梦工厂

自媒体

国内知名数字娱乐产业自媒体,深度聚焦影视、动漫、网络综艺、游戏、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短视频等互联网内容赛道。洞察行业本质,预见投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