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超2亿人患病40万人丧生,中非合作消除疟疾难在哪?

21新健康朱萍,实习生魏笑 2021-06-15 12:35

中非抗疟合作面临比较突出的挑战,主要包括用于疟疾防控的资源紧张、信息不对称、疟疾合作项目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不足等方面。

 “我亲身看到了疟疾所到之处真的是生灵涂炭,每年导致40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的死亡病例都是来自于非洲。”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上,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指出,“其实疟疾是能够消除的,消除疟疾不仅可以减轻公共健康的疾病负担,并且每年还可为非洲节省120亿美元的经济成本。”

据2020年世界疟疾报告数据,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消除疟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受疟疾打击最严重的一些国家所承担的疾病负担仍难以接受。在论坛上,多位专家就如何提升疟疾防控双边或多边有效合作,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推进疟疾等媒介控制技术研究与全球应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表示,从政府领导的重视、专家团队的技术研发,到推动群众群治群防和联防联控工作,中国疟疾防控成效明显。但如将中国积累的经验直接用于非洲地区则行不通,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很关键。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也表示,中非抗疟合作面临比较突出的挑战,主要包括用于疟疾防控的资源紧张、信息不对称、疟疾合作项目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不足等方面。对此,其提出相关建议助力进一步深化中非抗疟合作。

目前,我国抗疟物资生产企业输出量占全球采购总量比例较少,中国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困难重重。天津永阔集团首席执行官李晨彪认为,首先,相关部门应在政策制定和协调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我国企业需提升产品研发、产品评价、实验室建设等多种能力,并加强与国际机构组织合作交流,这样才能长远发展。

我国从“受援国”变成“资助国”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有3000万疟疾病例,但到2017年我国已经实现零病例的目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标准,连续三年没有当地病例报告就达到了消除疟疾。中国2017、2018、2019、2020连续四年没有当地病例报告,中国政府自2020年11月就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消除疟疾的申请,现在正在确认认证当中。”周晓农介绍,在过去70年中,从政府领导的重视,到专家团队的技术研发,以及推动群众群治群防和联防联控工作,中国疟疾防控成效明显。

周晓农指出,我国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例如在防治初级阶段,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策略;在防治中期阶段,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综合防治、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进行干预;在消除阶段,采取线索追踪、清点拔源的防治策略。这些防治策略成效显著,可将我国经济有效的防治策略应用于非洲地区,疟疾防控有望成功。

其中,“1-3-7策略”效果显著。周晓农表示,“1”是所有病人需在1天内上报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3”是在3天内要确诊所有病例相关信息,包括感染地点、是否为本地传染病例、疟疾类型等;“7”指的是在7天内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将热点进行清除,包括要筛查周围人群、进行蚊虫清除工作等,同时还应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所以每发现一位病例时都需将其当成热点处理,只有干净地清除热点,才能阻断传播达成消除疟疾的目标。”

但如将中国积累的经验直接用于非洲地区则行不通,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很关键。周晓农指出,因为非洲没有传染病信息系统,且病人众多,不可能把每一例都当成热点来处置。“实际上,在非洲我们采取‘1-7’强化监测与治疗策略。‘1’是雇佣当地志愿者每天开展排查,如有发热病人马上用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晚上集中分析。‘7’指在7天内对发病率特别高的重点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群体化疗。所谓群体化疗就是上门发药,控制疫情。”

其实,在帮助非洲人民免受疟疾痛苦的同时也是帮助中国。“因为实际上我国还有将近2600-3000的输入性病例,其中96%是去非洲劳务的中国人带回来的,这对我国维持零病例也是挑战,所以只有帮助非洲控制疟疾,才能帮助我国减少输入性病例。”周晓农表示。

王泺指出,虽然中非抗疟合作在实践过程中有充分的经验,但也面临比较突出的挑战。一是用于疟疾防控的资源紧张。对于援助提供方中国政府来说,新冠疫情的应对的确分散了用于疟疾的资源,目前援助更多集中于新冠疫情的应对,可能导致用于疟疾的资源紧张。二是信息不对称。“抗疟国际合作的不同部门如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简单而言,我们掌握资源的部门可能对疟疾的专业性理解不深,对专业性理解深的部门又不掌握足够的信息。”三是疟疾合作项目的评估工具和方法有很大不足。“国内对外援助一直比较封闭,相对各自自成一体,保证评价的客观和全面是挑战。”

基于相关挑战,王泺提出了对中非合作的方向性的建议。首先,非洲国家要向中国政府传递需要支持疟疾防治的需求。只有非洲国家明确提出疟疾防治支援需求,中国政府才可能更加关注抗疟问题。第二,应促进跨部门信息分享。第三,促进国际抗疟经验和中国抗疟经验的有效交流。设计中国对非抗疟合作的政策的专家严重不足,因此不能仅仅依托国内的专家。国际专家与本土专家有效的合作能助力中非抗疟合作。第四,借鉴国际融资经验,探讨中非疟疾合作融资新模式。“因如果动员中国财政援助资金,可能需要体制机制的突破,这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实现的。现阶段可以借鉴国际的公司创新的融资模式,能够让社会资源和国家的财政援助资金形成有效地配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公司的合作,这也是一个方向。”   

中国企业打入全球市场困难在哪?

疟疾的防控产品包括药物、诊断试剂盒、浸泡药物的蚊帐、杀虫剂等,每年物资采购近14亿。周晓农介绍,中国企业输出量占全球采购总量比例较少。“我们应加强同国际机构多边合作,推动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人才,为全球根治疟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其中,蚊帐在抗疟中作用明显。李晨彪介绍,疟疾是由疟疾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通过蚊子传播,所以世卫组织推荐虫媒控制作为预防和减少疟疾传播的主要途径,其包括两个核心干预措施,一是使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二是使用杀虫剂的室内滞留喷洒。“2007年世卫组织向全球发布了新的杀虫剂处理蚊帐的使用指南,这个指南建议采用免费和大量补贴的方式向全球的高风险疟疾区的每个家庭发放蚊帐。有研究表明,目前全球69%疟疾病例避免归功于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使用,因此蚊帐在全球疟疾控制方面有重要作用。”    

但我国抗疟产品例如长效杀虫蚊帐进入国际市场涉及多个核心问题。李晨彪表示,第一个核心问题是产品需要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证。在2017年以前,世界卫生组织产品认证是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农药评价计划进行产品评价。2017年以后,世卫组织改成预认证机构(PQ)进行产品评价,但部分企业对PQ认证的重要性认识尚不充分。“企业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认证后,没有直接打开产品市场,于是其认为得不偿失。但其实PQ认证对于企业来讲非常重要,可直接为企业带来订单、促进跟国际机构的合作、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及助力企业品牌的宣传。”

第二个核心问题是生产的合规性要求。“杀虫剂蚊帐是属于农药制剂归口农药管理,在国内满足条件要有两个证,一是农药产品登记证,一个是生产许可证,这对于原来的蚊帐纺织企业来讲是有挑战的,但又是必需的。”

虽然中国制造优势明显,但李晨彪认为问题也很突出,中国企业同质竞争严重。“我认为行业继续发展,中国企业一定要花力气培养自己的品牌,要加大研发,要做可持续发展。”

 “从行业角度来讲,这个市场非常小,我觉得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在政策制定和协调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我国企业需提升多种能力,包括产品研发、产品评价、实验室的建设等,这样才能长远发展。此外,与国际机构组织加强合作和交流同样不能忽视。”李晨彪建议。

(作者:朱萍,实习生魏笑 编辑:徐旭)

朱萍

高级记者

关注医药大健康领域(上市公司、创新企业), 机械制造、环保等领域。擅长深度调查,开得了挖机。欢迎联系爆料:zhuping@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