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出品|派财经
文|王飞澍 编|派公子
“50亿对雷总不算啥,1000亿也不是事,关键是浪费你三年时间,这三年时间值多少钱?”上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这段话被解读为劝雷军不要造车,免得浪费时间。
不过,随后王传福又出面对此进行了澄清,他表示,劝小米雷总不要造车的理解是错误的,目前双方正在就汽车的一些项目进行合作洽谈。
话虽如此,但此番言论仍然引起了舆论的关注,而关注的焦点就在于,小米造车是否是浪费时间?雷军豪言100亿美元造车能否成功?以及,小米造车的难点在哪里?
小米造车晚了吗?
对于入场时间的问题,今年3月底,雷军宣布造车之时就有过回答。他认为,汽车是百年赛道,任何一场大的革命带来的机会都是一个漫长的变革期,如今新周期才刚开始时。当前纯电动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只有4%,万里长征所有人都才迈出几步,这时候所谓时间差,在产业变革的时间尺度里,其实微不足道。而小米稍稍后发,反而有机会多看前人经历,尽量少踩几个坑。
然而,用三到五年时间造车,小米最关心的却并非进入早晚的问题,而是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也就是此次王传福所说的“路线错误”问题。那么,造车对于小米来说,是一个必选项吗?
从小米所在的主赛跑手机业务来看,确实如此。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历史最高点之后出货量连年下降,到2020年,全球年出货量仅为3.08亿,比2016年萎缩接近一半。而身处其中的小米手机,虽然已经跻身国内前三,但在存量市场里争夺本质上是一种零和游戏,即便华为手机业务遭重创,小米也很难在这一赛道里翻起太大的浪花。
反观新能源造车赛道,2020年,以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车企市值冲出天际,特斯拉去年美股市值涨幅近7倍,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国内造车新势力领头羊蔚来2020年股价涨幅最高达14倍,以万辆计的出货量却取得了碾压宝马、通用的超高市值;甚至连五菱汽车在搭上了新能源的顺风车后,一年市值涨幅都超过了1000%。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按照目前的增速推算,2025年中国汽车年销售总量是2500万辆,20%则就是500万辆,这无疑是一个海量的市场,更是一个最大的风口。
对于小米自身来说,小米的核心战略是以手机为入口,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也就是小米自己话语体系里的“手机 X AIoT(意为人工智能+物联网)”,将为造车事业增添更多的想象空间。
另外,小米也还有更为现实的考量。今年1月份,小米被列入美国国防部的所谓的“中国军方拥有或控制的中国企业清单”中(后来在5月份被挪出该清单)。
针对这一事件,在随后的小米董事会上,董事会成员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首次将“造车”问题进行了公开讨论。据媒体报道,此次董事会上,一些董事不再“建议”雷军接受造车的提案,而是直接“要求”小米立即启动造车的调研准备工作。小米高层认为,外部环境是变化的,充满不确定性。小米必须未雨绸缪,主动变化以拥抱新的机会,小米得规划新的成长曲线了。
这也是为什么,早在2018年小米港股上市时,甚至是在造车政策确定之前,雷军一直在强调“我要是再年轻十岁肯定就义无反顾地做了,现在绝对不做。”但在今年3月份却一反常态宣布造车。
因此,可以说小米造车虽然比国内先行者足足晚了7年,但就小米本身而言,这仍然是一条必须选择的道路,无论是对于企业自身成长,亦或是对于企业未来安全而言,都是如此。更何况,新能源汽车赛道足够大,完全容得下小米这样一个后来者。
10年100亿美元,够吗?
3月份以来的历次公开发言中,雷军对于小米造车是有着相当信心的,并表示“小米找不到不造车的理由”。
雷军认为,从产业角度分析来看:智能电动汽车已被公认为下一个十年最大的风口;三电系统的成熟让汽车制造的机械工业难度大幅下降;动力电池的成本已大幅降低且还有巨大的下降空间;智能座舱为代表的“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关键。
从小米本身来看,雷军认为小米的优势有以下几点:小米对基于硬件的互联网服务模式有理解深刻;拥有业内最丰富的软硬件融合经验,在互联网业内对制造业的理解无人能敌;拥有业内规模最大、品类最丰富、连接最活跃的成熟智能生态;有大量的关键技术积累和供应链资源积累可以复用;小米有强大的品牌积累和厚实的用户基础;小米有充足的现金储备——1000亿元,可以心无旁骛地大胆投入。
就在王传福发出“浪费时间”言论的同时,小米已启动了造车的准备工作。
6月14日,小米公司官网开始陆续出现关于自动驾驶的各类职位,细分工种包括数据平台、车载基础架构、决策规划、毫米波算法、开发工具、前端平台开发等共20个岗位。且每一项招聘启事前,都有一个“急”字。近日,更有媒体曝出,小米正频繁接触长城、比亚迪等整车企业,似乎正在为整车代工寻找机会。王传福近日的言论也证实了这一合作。
用户基础、互联网服务模式、软硬件结合经验、智能生态等暂且不论,先来看雷军所宣称的100亿美元投入是否够用。
通常来说,互联网造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研发投入方面,以小鹏汽车为例,其2019年研发人员数量为1005人,研发投入达11.69亿元,蔚来的投入则要更多,2021年研发投入计划翻番至50亿元。
建厂与代工费用方面,在起步阶段造车新势力往往会采用代工模式,但即便如此也要花费巨额的费用,2016年江淮为蔚来量身定制了汽车生产线,仅在2018年-2019年,蔚来支付给江淮6.04亿元费用,包括3.3亿元亏损补偿,2.71亿元代工费用。但也有车企为了保证生产质量和品牌形象,会选择自建工厂,那么投入将更加巨大,以特斯拉上海工厂为例,该厂规划产能 50 万辆,总投资 500 亿元,其中一期投资 160 亿元。从小鹏汽车以100亿元建设肇庆整车生产工厂来看,未来造车新势力很有可能更倾向于自建工厂。
另外还有其他费用投入,造车初期由于产量没有形成规模,互联网造车厂商在与供应商合作时还要被收取很高的开发费。一些公司如果想尽早拿到生产资质,还会通过并购的方式曲线救国,这也要花去不少钱。
也难怪会出现何小鹏曾认为 100 亿造车太夸张,到发现 200 亿不够花,再到计划 2019 年底累计融资300亿“储粮过冬”。今年,小鹏汽车又获得了5亿元的投资和128亿元的银行授信。当然,小鹏汽车与烧钱大户恒大相比还只是小巫见大巫,自2018年启动造车以来,恒驰汽车至今未有量产车型,但公开宣称已累计投入了474亿元,造车烧钱之烈可见一斑。
雷军曾不止一次宣称,钱不是小米需要考虑的问题,小米集团有1000亿元的现金储备,然而在造车赛道里,先行者们已经占据了各自的生态位,百度、OPPO、华为、蔚小理,“all in一切”的小米能有多大胜算?最终,可能真的需要从钱上分输赢了。
不确定因素,小米准备好了吗?
小米造车的难点究竟是什么?答案有可能是自动驾驶技术,也有可能是供应链。
新能源汽车都需要数千个精密的配件和一个漫长的供应链、产业链。对于造车而言,无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还是动力、电池、控制、安全,以及芯片、系统、维护、营销、销售、售后都需要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存在短板,木桶理论适用性非常强。
大疆创始人汪涛曾说,国内手机产业本质上是小家电产业,门槛不如空调高。无论这一言论是否有夸张成分,但毫无疑问小米跨界造车,难度要远远大于以往造电视、无人机等,尤其在供应链统筹方面更是如此。
为此,在宣布造车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雷军先后现身宁德时代、长安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等主机厂和零部件龙头企业。此次重庆车展期间,王传福表示,比亚迪不仅支持小米造车,甚至正在和小米洽谈一些汽车项目。此外,早些时候小米还投资了两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6月3日,小米参与了纵目科技的1.9亿美元的D轮投资;6月8日,小米和高瓴、美团共同领投了禾赛科技超3亿美元的D轮融资,看中的正是两家企业的激光雷达和自动驾驶能力。
但雷军想做的小米汽车还不止于简单的软硬件集成,他曾表示:“很多企业都在想怎么把这些东西(新风空调、加湿器、空气净化器等)拿进汽车,而小米打算把他们直接做进汽车里……小米第一辆汽车的关键点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我们首战即决战,(3年后)到时小米发布汽车一定会代表当时的尖端技术和尖端水平。”
而这无疑给本就复杂的汽车供应链和代工能力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整车研发出来之前,汽车厂商是甲方,但在研发设计之后就到了考验供应链能力的时刻,而供应商的供给能力有限,也面临着供应商开发与量产的难题。比如小米此前的MIX手机,小米最初采用的是陶瓷机身,这种陶瓷产量本身就很少,加上良品率极低,所以MIX最初只能是一款难以大规模量产的概念机。但一年以后的MIX2,其标配版的侧边框采用7系铝来代替,大幅提升良品率,总算实现了量产。
小米造车的征程已开启,无论前方有多少不确定因素,似乎都难以扳回其决心,“All in”的小米能够在3年之后,能否带来又一个商业神话?我们拭目以待!(完)
(作者:派财经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