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发改委印发《2021年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取消除武汉市外全省其他地区落户限制,进一步降低武汉市落户门槛。
记者注意到,在取消落户限制之前,湖北省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目前湖北省常住人口超过5775万人,与十年前六普相比增加了51.5万人,增长0.90% ,年平均增长率为0.09%,低于全国0.53%的十年年平均增长率。
在31个省市区里,湖北十年常住人口增量排在全国第24位。与中部其他五省对比,河南人口增量达到534.2万人,是中部地区人口增量最多的省份,绝对增量是湖北的10倍。安徽、湖南、江西十年人口增量均超过湖北。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已有安徽、四川、河南等省份实施取消除省会外落户限制的政策。此次湖北的举动和七普中湖北人口增量在全国不靠前有一定关系,但也是顺应了国家提出的“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而《2020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的表述为“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业内人士解读称,从“督促”到“落实”,意味着取消落户限制要严格执行。
邹薇认为,当“零门槛落户”成为“标配”,对于很多非一线城市,户籍放开更多的是指导和象征意义。户籍的含金量体现在城市能够给当前这一代人以及下一代创造的空间有多大,以及给个人发展带来的扶持力度有多大,这些需要更多产业配套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来做支撑。
劳动年龄人口供给不足
“国家鼓励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让流动人口从不完全流动转为完全流动。”邹薇表示,不完全流动指的是流动人口出去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不能接受完整的教育,这导致了城市人口比例中儿童占比偏低,60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上升的幅度比较快。
七普数据显示,湖北0-14岁人口占比为16.31%,低于全国平均值的17.95%;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42%,高于全国平均值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6.49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50个百分点。
邹薇认为,湖北放开户籍限制可以推动人口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有更大的流动自由度,对于平衡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以及技能结构都有好处。
目前,广东65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7%的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但是广东流动人口超过5206万人,是湖北流动人口的4倍。而且广东外省流入人口接近3000万人,外省流入人口相对年轻,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广东老龄化进程,广东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全国低4.92个百分点。
“此外,湖北省除武汉外,很多市州人口是减少的,这些城市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本流失严重。” 邹薇认为,这些成为约束地市州发展的严重短板。根据七普数据,若不计省直辖县级单位(天门、仙桃、潜江、神农架),湖北13个地级市州中,有7个城市人口减少,减幅最大的超过11%。
户籍含金量更重要
其实,此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实行了零门槛落户,其中不乏省会城市。今年1月1日起,福州全面放开落户条件,不设学历、年龄、就业创业限制,外省市人员均可申请在福州市落户。相较于此前出台零门槛落户政策的石家庄、南昌、昆明等省会城市,福州作为一个准万亿GDP城市,也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中第一个零门槛落户的省会城市。
“湖北此次放开户籍制度很迅速很果断,不是在某个城市,而是除了武汉之外基本所有的城市。”邹薇希望武汉可以走得更快一点,因为当零门槛成为标配时,户籍的含金量更重要。简单的落户不能解决未来的发展,关键是就业、创业以及扎根的问题。
2017年初,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提出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成为最早一批下场抢人的城市,并且率先开了“给房、给钱、给户口”的标配,把降低落户门槛作为杀手锏。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暨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磊认为,网友这样形容武汉在之前抢人大战中的角色,比较贴切。
从2017年开始,武汉每年的常住人口增长量不超过18万,不仅没有进入全国前十,也落后于中部省会城市郑州和长沙。2020年,郑州常住人口数量达到1260万人,首次超过武汉的1232.65万人,成为中部常住人口第一大城市。
大学生毕业后留在武汉的比例也不高。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公布的毕业生质量报告显示,2020年,武大和华科学生留在湖北发展的比例分别为25%、34%。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这一比例约为80%。
王磊认为,武汉一直以来的问题是“大而不强”,留不住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活力不够,国企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势力不足。2020年武汉企业100强中, 58家为国有企业,40家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总营收占百强企业总营收的七成以上。
“就算户籍门槛降低能吸引人来,但最重要的是留下来,毕竟大家都会用脚投票。”邹薇表示,城市发展总是在寻求宜居和宜业之间的均衡,一方面要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享受质量水平越来越高的生活,另一方面要用清晰产业定位和完善的产业基础,提升城市的“留人竞争力”。
湖北留人加速度
今年以来,湖北、武汉在国家舞台中频频亮相。3月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长江中游城市群从“发展壮大”升级为“优化提升”;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
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提出打造九大支柱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的“965”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中心,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策源地、数字经济先行区、转型升级样板地。
《2021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中,有7家中外企业已经在武汉光谷设立总部或第二总部及研发中心,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研究所、腾讯云计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小米集团第二总部等。
在湖北省的十四五规划中,武汉既要充分发挥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又要与武汉城市圈其他8个城市深化要素整合、产业对接等,加快同城化发展。
王磊表示,如果让人才待下去,除了与地方经济配套的产业竞争力,还要改善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记者注意到,《工作要点》中提出,湖北省将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非户籍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还包括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供给,支持将实际居住的常住人口纳入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完善公租房保障制度,扩宽公租房房源筹集渠道,加大商品房配建筹集公租房力度等。
2019年5月,武汉市曾提出“推动城市人口从1000万向2000万跨越”的目标。记者从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下属的一家研究机构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查询到,该中心曾预测,2030年武汉常住人口高方案为1700万。若以此为参照,2020年武汉常住人口为1232.65万人,未来十年的人口增量空间约为467万,年均增量空间达到46.7万。
对比6月公示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到2035年,深圳的常住人口或将控制在1900万。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为1756万人,也就是说,未来15年深圳的人口增量空间约为144万,年均增量空间不足10万。
邹薇表示,过去十年深圳新增常住人口快800万,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人口的数量。而深圳的国土面积在北上广深中最小,短时间内人口饱和度的迅速提升,引起以住房为代表的生活成本的快速提升。目前湖北属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口密度不高,不管是产业发展还是城市空间,都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享受人口红利的窗口期。
(作者:刘茜 编辑: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