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二医院完成全球首例无创精准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21新健康陈红霞,实习生,陈淇莹 2021-06-18 14:27

针对不愿意选择手术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出现一种全新治疗方法。

6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获悉,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周胜华团队,完成一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实施无创精准放射手术。经国际文献数据库及临床研究注册网站查证,这是全球首例接受无创精准放射消融手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病例,开启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无创”治疗的全新领域。

周胜华教授表示,该治疗具有无伤口、无痛苦、无流血、无麻醉、恢复期短的特点,对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有明显优势。不过他同时指出,“该治疗依赖全新技术,经验有限,尚未普及应用,目前主要用于不愿意选择有创治疗的患者。暂不推荐所有患者都做这项手术。但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探索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和放疗后的病理生理变化,以期提升手术效果,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新可能。”

试水全新治疗方式

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李旭平也介绍,体外无创精准放射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对技术及诊疗方案有着严格的要求。

首先需要通过“粗略定位”,找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病灶;术前通过做心脏B超、CT和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心脏梗阻部位。其次,心内科专家和放疗科专家共同决策,通过标测出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梗阻部位,画定治疗靶区。该步骤是治疗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

在确定靶区后,放疗科需要制定放疗计划,包括放射剂量、治疗时间、治疗次数等,并将计划传送到放疗设备上。治疗前,将为每位患者定制一个与体型相符的模具,从行CT检查开始至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躺在这个模具上,以限制身体的活动。而在治疗时,会再做一次CT扫描确定划定的靶区与当下的情况是吻合的,不吻合时需要调整体位直至吻合。最后的治疗阶段和做CT检查的情况类似,没有任何痛苦,不需要开刀,治疗时间30分钟至1小时不等。值得强调的是,该治疗可以在门诊进行,无需住院,可减轻病人对治疗的恐惧。

上述病例治疗后,经近80天随访,全面分析随访数据发现,从症状、心脏B超和心脏MR等情况来看,患者经M-SBRT治疗后,获得明显改善,尤其是最能反映心脏压力变化指标已基本恢复正常。

技术攻坚

肥厚型心肌病是剧烈运动时发生猝死的最常见的病因,有人将其称为“导致年轻人猝死的头号隐形杀手”。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以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非对称性肥厚,动态性左室流出道梗阻为特点。其心室壁肥厚的程度和部位有很大差异,但通常都会累及心室间隔,即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因此,心脏收缩时往往会因为压差大,血液流不出去,轻者引起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重者可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急性缺血性心肌病而导致猝死。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药物治疗作用非常有限,早期诊断及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很多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没有或仅有轻微的症状,其主要症状可包括呼吸困难,尤其是运动时、躺下时;胸痛、昏厥或眩晕感;感觉自己的心脏跳动极快或出现“漏搏”;双足、双脚踝或双腿肿胀。也正是因为症状表现出来较为微弱,很多时候患者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杂音或发现心电图异常进而确诊。

针对该疾病,传统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外科开胸直视下肥厚心肌切除术,经导管冠状动脉室间隔酒精消融术,房室顺序心脏起搏法等。目前比较先进的技术是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即在心内三维超声指导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梗阻区的肥厚室间隔。但以上方法均属侵入性有创治疗手段,存在手术风险高、易出各种并发症的风险。

在放射治疗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情况下,相关专家开始思考是否有将其运用于心脏病治疗的可能,并取得了一定突破。近年来,放疗被用于室性心动过速和房颤的治疗,而用于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则是全球第一次。

而在两年多前,周胜华团队着力专研这一术式的前期动物研究,反复进行动物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常规心脏CT、MR及介入影像研究,攻克了诸如心率、呼吸、体型等影响心脏放疗精准定位等技术难关后,解决了心脏室间隔精准照射的方法学并成功建立放射消融模型,为临床实施无创精准放射消融手术打下基础。

(作者:陈红霞,实习生,陈淇莹 编辑:徐旭)

陈红霞

华中区域记者

关注华中省份产业、区域经济、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等动态。邮箱:chenhx@21jingji.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