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疾病是生活中的常见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声带息肉、耳鸣、打鼾等。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增耳鼻喉疾病患者约2000万人。医疗市场信息数据咨询公司Evaluate研究显示,2016年耳鼻喉治疗领域全球市场规模约为80亿美元,2016~2022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5%。
患者人数众多,治疗领域规模巨大,医疗器械领域的市场前景也不容小觑。
“我国耳鼻喉外科手术量在过去5年中增长了将近十倍,从2015年的30万例增长至2020年的200万例,并且该市场仍在继续增长中,每年增长超过30%,同时市场将继续保持30%的增长,这就意味着在未来5年内,耳鼻喉外科年手术量有望突破500万例甚至更多。”莱诺医疗董事长兼总经理崔腾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说道。
近两年,耳鼻喉科作为医疗器械领域一个细分赛道市场广阔,规模有望突破百亿,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
本土医械企业瞄准耳鼻喉市场
在市场布局上,对于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而言,选择合适的赛道比较重要。在赛道的选择上,自2015年开始,坐落于上海张江医谷的莱诺医疗便看中了耳鼻喉这一细分领域。
崔腾介绍:“在五六年前,美国关注耳鼻喉科、泌尿科、骨科、内分泌科等领域的初创医疗器械公司较多,相比之下,中国市场兴致索然,当时,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将国外这些产品通过license-in的方式带到国内。然而,在当时的中国市场,并没有成熟的平台可以对接授权业务,只能自己干。”
莱诺医疗是一家耳鼻喉医疗产品销售渠道,为耳鼻喉科的医生和患者提供多种产品选择,目前已经服务了30,000名耳鼻喉科专业医护人员,而之所以会选择耳鼻喉科这一细分赛道,一方面是看中了这一领域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是看中了这一赛道带有强烈的消费属性,受集采政策影响较小。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4775亿美元,耳鼻喉科相关市场占有率约为2%,近百亿美元;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超过7600亿元人民币,而耳鼻喉科市场占有率仅为1%,未满足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耳鼻喉科医疗器械市场将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并实现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进口替代的愿景。
谈及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背后缘由时,崔腾表示:“与心脏病、中风、肿瘤这些疾病种类相比,耳鼻喉科不需要较高的经济门槛,大部分人愿意为此付费。此外,与牙科、医美类似,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较多人愿意为此付费,这也使得耳鼻喉科医疗器械市场在过去5年和未来5年都将实现较快增长。目前,耳鼻喉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和青少年,这类人群有较强的支付意愿,同时耳鼻喉科本身不危及生命,大部分耳鼻喉疾病并没有被纳入国家医保,这意味着耳鼻喉目前超过70%的付费行为都是自费驱动,带有很强的消费属性。”
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下,布局耳鼻喉科医疗器械市场的企业也不在少数。2020年12月,启灏医疗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自主研发推动型的兼具耗材和设备,为耳鼻喉手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旗下有两款核心产品“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系统”和“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2020年6月19日,同样坐落于上海张江医谷的医疗器械企业声佗医疗带着研发生产的SoundBite®/品音®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入局听力市场,成为目前全球唯一研发牙骨传导听力系统的企业。
显而易见,目前,被国外企业垄断多年的医疗器械设备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制造”的身影,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正开始瞄准赛道,从“医疗器械制造”转向“医疗器械创造”,走上全球医疗市场的高地。
跨国企业牵手本土企业布局国产化
面对庞大的市场潜力与规模,跨国医疗器械巨头们也不甘示弱。
2020年,强生医疗出资7.85亿美元收购鼻窦扩张球囊生产商Acclarent,以此提升在耳鼻喉科治疗业务领域的占有率;2019年2月,史赛克出资6,000万美元收购慢性鼻炎冷冻治疗器材的初创公司Arrinex Inc,而在2017年12月出资6.62亿美元现金收购了慢性鼻窦炎微创治疗技术公司Entellus医疗,巩固了其耳鼻喉科业务地位;2015年4月,美敦力完成并购Sophono公司,助于其提升耳鼻喉业务创新疗法以及创新技术解决方案的完善。
不仅如此,在2016年美敦力选择出资莱诺医疗,并于2018年追加投资,使得莱诺医疗成为中国第一本土耳鼻喉诊疗平台公司。而在近日,双方继续签署合作协议,莱诺签约入驻美敦力医疗创新加速器。这也意味着,美敦力在本土创新合作上探索进一步得到深化。
美敦力中华地区总裁顾宇韶表示:“中国市场足够大到可以打造一个全球顶级的生态圈供应链,在2010年,相比其他行业而言,医疗行业门槛比较高,资本链比较长,要想在三五年内实现中国医疗创新具有一定难度。在此背景下,2015年,美敦力开始成立了风险投资,思考专注于投资于中国的市场,并且寻找具有潜力的创新产品和疗法进行投资。”
据公开资料显示,美敦力医疗创新加速器于2019年建立在上海,主要就是为了负责项目引进和孵化,帮助本土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成熟与成果转化,通过为项目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企业管理和市场渠道等方面的资源,不仅开拓了中国市场,还加速了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自主创新。
“医疗市场变化太快,但无论怎么变化,能够通过相互合作,把最好的一个产品组合、产品方案或者临床方案给病患是最终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有竞争是难免的,即使如此,双方依旧可以找一个合作的空间,实现双赢,尽可能做到1+1>2的效果。”顾宇韶说道。
目前,外资医疗器械企业都在中国做本土化,美敦力在近年来不断通过注册形式或通过本地引进、本地生产的形式不断推进多元化的进程。当然,本土企业也在做国际化,为此,最需要做的事就是借助本土与跨国合作的模式,共同将产品推出市场。
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美敦力也比较注重许多因素,例如,在细分赛道及产品组合上,要求本土企业具有一定的创新实力,美敦力也会将这些具有前瞻性“竞争对手”成为合作伙伴,在整个行业水平的不断进步和行业价值链相互沟通的促成下,力争实现双赢的目标。
在崔腾看来,本土医疗器械企业想要站稳脚步走向国际也不能一味借助外力,在市场定位上也得有长远的战略规划。“本土疗器械企业想要实现长远发展,需要满足三个核心战略:一是,由于中国医疗行业跨科室会面临不同的市场,所以,医疗器械企业在布局方向是,应该选择医疗器械的细分赛道,聚焦单一科室;二是,选择好科室,做出全面的解决方案,不能指望在单一科室中做出多个爆款产品;三是,不能完全只依靠授权引进,也不能只依靠自主研发,必须采用多管齐下的战略,并考虑收购兼并。”
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合作共赢,可以预见的是,当下,如今许多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已经进入赛道。未来,还将会有更多的选手加入市场竞争,依靠一体化解决方案,深耕国内耳鼻喉科的百亿市场,同时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中国医疗器械领域将会出现更多独角兽企业。
(作者:见习记者 季媛媛 编辑: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