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献言新能源汽车发展:应理性看待产业泡沫,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1-06-26

近日,“2021凤凰网(夏季)财经峰会暨天籁思享荟”在北京举办。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在产业热度持续、泡沫发酵的当下,成为一个热点关注。

image001.jpg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AI、新能源、电动车等新技术会支撑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

他指出我国发展电动车产业的两个原因,一是能源问题,即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太高;另外想在汽车业实现弯道超车,相比燃油车,电动车的复杂程度降低,加之我国在电池领域较为领先,拥有优势。

他认为,我国电动车无论是成本还是性能都可以说是领先世界的。好一点的电动车续航能力都在700公里以上,同等质量的汽车成本要比欧洲低20%-60%。

“所以在汽车行业,(我们)突然发现搞电动车不仅成本比欧洲要低,而且性能可以做到跟欧洲一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 而从取得的成果看,我国电动车销量已占到全世界销量的30%-40%,相较之下,燃油车只占到10%。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泡沫化”。不仅仅是特斯拉、“蔚小理”等头部企业令人咋舌的市值飙升,继2014年左右兴起的新造车运动再次火热,以百度、小米等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新一波跨界造车浪潮再度袭来,大量资金、技术涌入。

一时间讨论声量高涨,众说纷纭。有人说当大量资本一下涌入到新的行业一段时间之后一定会出现泡沫。有人预测三年内新能源汽车泡沫可能会破碎。有人提到数据,说5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多达650多家,言语之中不乏担心。

对于当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泡沫,姚洋表示:“我觉得这三个技术都符合过去一两百年能够引领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增长的先进技术特性:一是新,有很多人去投资,整个社会和监管当局应该容忍一点由技术带来的泡沫,即所谓的重复建设,还有金融泡沫,没有这些泡沫的话,恐怕就没有创新。重复建设并不可怕,恐怕这是我们搞创新必然付出的一个成本。我们也看到这些技术的应用场景极其广泛,这样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谁又能屹立不倒?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表示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真正那些有自己核心技术,在成本和规模经济方面有优势,又能更好的迎合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企业,才能够活下来。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也表示:“一个新兴的领域,许多主体涌入,试图创业成功。它必须有一个允许要素流动,进而公平竞争,然后大浪淘沙式的过程。按照一般的规则来说,最后会越来越收缩到为数不太多一些厂家,他们站稳脚跟并分享市场份额。”

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该向何处走?徐林提出一个问题:未来到底是氢动还是电动占据主流?他表示:“未来氢能电动车技术如果有突破的话,我觉得对现有的电动汽车可能会产生巨大的替代性的挑战作用。”

如何在这场争抢的洪流中如何赢得一席之地,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贾康从外部环境着手,提出必须更好地实施高端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让企业公平竞争。如果按照原来的思维用行政手段强制关掉,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如果不公平竞争,也一定会有严重的扭曲问题。

外因固然重要,内因更是关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提出要注重自身品牌建设。他表示:“消费的核心还是品牌,要把我们的品牌做好。我国电动车的技术在全球走在前面,我们应该支持国产品牌,增加我们的自信心。”

(作者:宋豆豆,实习生杨柳 编辑:张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