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张桂梅的教育实践对乡村教育发展的启示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波
2021-06-30 05:00

6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颁授“七一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帮助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的人民教师张桂梅获颁“七一勋章”。“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这一点也深刻体现在张桂梅身上。张桂梅在云南支边过程中,看到山区女孩因贫困失学,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创办免费女子高中,使近2000个女孩考入大学,172个孤儿有了温暖的家。

张桂梅被称为“燃灯校长”,就是因为她努力为贫困山区的女孩点燃一盏代表希望的明灯,并探索和创造了独特的教学模式,把推广教育与培养贫困山区学生的坚强意志融合在一起。张桂梅获颁“七一勋章”是众望所归,这代表了党和国家对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拼搏精神、积极弥补乡村教育短板的英雄行为的认可和褒奖。

同时,张桂梅的事迹中蕴含的一些成功经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应学习和借鉴,比如张桂梅不畏艰辛到处走访,劝说贫困家庭儿童不要早早辍学出外打工,这促使儿童及其家庭不受短期利益的诱惑,确保适龄儿童入学,从而服务于儿童的长远未来和国家长期的人才需求。这也说明了,教育工作的规律应当由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实践中寻找和践行,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目标导向,这样才能灵活积极地解决现实中的各种挑战。教育工作绝不仅仅是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而是必须有像张桂梅这样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倾情投入,这种专注的奉献精神以及脚踏实地解决具体问题的作风,才是突破乡村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

乡村教育的发展对于乡村的经济和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过去八年里,中国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制度成果。为巩固这些成果,未来应更重视教育公平,促进乡村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乡村教育面临着经费不足、环境困难、吸引教育人才困难、乡村治理环境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等诸多挑战。要克服这些挑战,关键是要在攻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打破不良循环,实现正向循环,即通过发展教育事业为乡村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反哺乡村产业,通过乡村产业的发展提升乡村自我造血功能,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地吸引和留住教育人才,同时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将逐渐改变乡村文化和治理环境,为更具内生动力的乡村发展奠定基础。

张桂梅的事迹提供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对待乡村教育应有长远的大局观。张桂梅付出艰辛努力的驱动力是高度的政治觉悟,就是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目标,因为有这个高远的目标,她才能克服短期内的困难,并帮助贫困家庭破除一种“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兢兢业业地做出了巨大的教育成绩。这提醒我们,在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时,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能只重短期利益激励,也不能只看局部,而要从国家发展的全局,从未来国家竞争力培养的战略高度来对待乡村教育以及一般性的教育事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教育事业的普及所带来的高素质劳动力队伍,而在以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教育所能带来的正外部效应显得更加重要,教育的成败事关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得失。只有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教育事业,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像张桂梅这样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当然,除了像张桂梅这样的“燃灯者”的奉献之外,确保乡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资金在不同地域之间的合理分配以及乡村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也具有高度的重要性,也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张桂梅等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用全社会的良好答卷来回报他们的努力。提交这样一份良好答卷需要系统性思维,需要全社会关注乡村教育事业并群策群力,为中国教育打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作者:刘波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