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年奋斗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潇枭 北京报道
2021-07-02 05:00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原来的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赶上时代,从原来的百业待兴到如今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期盼千年的小康梦想终于实...

7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原来的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赶上时代,从原来的百业待兴到如今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期盼千年的小康梦想终于实现,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华社

成就千年小康不凡梦想

“小康”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梦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大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面貌,也改变了历史走向。在古代,小康意味着有饭吃有衣穿。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中国早就解决了温饱问题,民众不愁吃不愁穿,小康远远超出最初的定义。目前,中国人均GDP水平处于中等偏高收入国家水平,小康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这是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小康社会有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实现居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等,按照这些评价指标判断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除了量化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跟社会发展状况、广大人民群众的感受直接相关。很重要的是,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提升,从贫穷到温饱,从基本实现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都有获得感。

这背后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1986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0年达到41.21万亿元,超过日本并稳居世界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亿、80万亿、90万亿和100万亿元大关。202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国家行列。

“中国经济规模稳居第二,与当年日本居第二位的情况存在差异。当年日本与其后的德国、法国等差距不大,但现在日本与中国已不在一个量级。以2020年为例,美国和中国经济规模属第一方阵,美国GDP约20.9万亿美元,中国是14.7万亿美元,日本则在5万亿美元左右——中国的经济体量是日本的将近3倍。虽然中国与美国经济体量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但这个差距正在缩小”,张永军表示。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行百里者半九十。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富足之后,会对“美好生活”提出更多期盼和要求。

张永军表示,这跟国际形势有关,中国距离世界舞台中央越来越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越来越近的背景下,面临的国际形势相较前些年变得更为严峻。过去我们的科技、产业都处于跟跑状态,通过引进外资、引进消化技术等,中国可以实现较快发展。但现在,当我们从跟跑过渡到部分并跑,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实现突破,这种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的难度也在加大。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核心目标是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这一目标,到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应该比2020年翻一番,也就是今后1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年均要增长4.73%。我国市场空间广阔、产业门类齐全、劳动力充裕、储蓄率高、制度优势明显,有条件实现年均4.73%的增长,但要把潜在增长变成现实,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最主要的就是改变旧发展格局,调整经济自我减速变量,扭转增速持续下滑的局面。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中国应把更多重心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未来中国一方面将争取更高的实际增长率,更重要的是,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保持汇率的坚挺,进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如果一味只追求经济增速,劳动生产率如果不升反降,汇率也会随着贬值,不利于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冯俏彬表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一直都是蓝本,是很多后发国家效仿的对象。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自己的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提出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大的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现代化道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追求共同富裕,这和西方现代化道路有很大不同,形成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虽然中国和西方国家,都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创造财富的巨大作用,但在政府扮演的角色上存在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史提供了新模式。历史终将证明,不只是西方现代化这一条道路,还有别的模式。中国做出的宝贵探索,将成为人类文明浓墨重彩的一笔”,冯俏彬说。

张永军表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有对外扩张、奴役后发国家的经历。但中国的现代化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中国沿着和平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从来没有欺压奴役他国。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现代化,很重要的是建成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包括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实现绿色发展等来推动产业的现代化。

6月28日,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我们所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韩文秀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有五个前置词,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对应的是建设“五大文明”,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者:周潇枭 编辑:林虹)

周潇枭

高级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趋势,涉及投资、消费、财税、科技创新等领域。